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金融碩士考研考點預測之傳統貨幣三大數量論

傳統貨幣數量論最早產生于17 世紀,當時并不是完整系統的論述,而是散見在許多學者的論述中。其主要意思是貨幣本身沒有內在價值,對經濟并不發生實質性的影響,物價水平的變動因此由貨幣數量的多少決定的。傳統貨幣數量論在20 世紀30 年代發展到了頂峰,并采取了數學的表達方式。其中影響最廣的是費雪的現金交易數量說和馬歇爾、庇古為代表的劍橋學派的現金余額數量說。

  1、費雪的現金交易數量說
  美國經濟學家歐文•費雪在其1911 年出版的《貨幣購買力》一書中,對傳統貨幣數量論作了系統清晰的闡述。費雪十分注重貨幣的交易媒介功能,認為貨幣是用來交換商品和勞務,以滿足人們的欲望,貨幣最終都將用于購買。因此,在一定時期內,社會的貨幣支出量與商品、勞務的交易量的貨幣總值一定相等。據此,費雪提出了著名的數量方程式:MV = PT,式中,M 代表貨幣數量;V 代表貨幣流通速度; P 代表物價水平; T 代表交易總量。費雪分析,V 是由制度因素決定,而制度因素變化緩慢,因而它可視為常數。T 與產出水平保持一定的比例,大體上也是相對穩定的。因此,費雪認為貨幣與價格在短期內存在如下所示的函數關系:M/ P = a 其中a = T/ V。交易方程式雖然主要說明M 決定P ,但當把P 視為給定的價格水平時,交易方程式也就成為貨幣需求的函數:M = 1/ V •PT。這一公式表明,在給定的價格水平下,總交易量與所需要的名義貨幣量具有一定的比例關系,這個比例就是1/ V。

  2、劍橋學派的現金余額數量說
  以馬歇爾和庇古為代表的劍橋學派從微觀經濟學中關于需求的一般理論出發,對貨幣需求問題進行了研究。庇古認為,行為人持有貨幣可以隨時滿足行為人對于交易的需求(也就是交易動機) ,因此,貨幣需求可以根據行為人的效用最大化原則推導出來。由于交易水平與收入水平之間具有穩定的比例關系,貨幣需求應當與收入水平正相關。此外,劍橋學派認為,由于貨幣還具有價值儲藏功能,因此,持有貨幣會有一定的機會成本,這樣,貨幣需求就應與利率水平負相關。劍橋學派認為,在短期內,如果其他情況不發生變化(特別是利率保持穩定) ,有如下的貨幣需求方程式 :Md = k •PY,式中,Md 代表貨幣需求量;k 是個常數;P 代表物價水平; Y代表總收入; PY代表名義總收入。劍橋方程式表明,實際貨幣需求由實際收入水平決定,并且與實際水平同比例變化。

  3、費雪與劍橋學派的比較
  費雪和劍橋的古典經濟學家都發展了貨幣需求的古典理論,而且他們的貨幣需求公式的數學意義基本相同,但他們在很多地方還是有很大差別: ①費雪重視貨幣作為媒介的功能,認為貨幣是為了便利于交換: 而劍橋學派強調貨幣的價值貯藏手段的功能,認為不僅交換需要貨幣,而且持有貨幣也是持有資產的一種形態。②與費雪不同,劍橋學派以收入Y代替了交易量T ,以個人持有貨幣需求對收入的比K代替了貨幣流通速度。因為劍橋學派是以個人貨幣需求作為考慮的出發點,其自變量當然是收入,而不是社會的交易量,相應地也就必然有一個新的系數K來代替V。②費雪重視影響交易的金融及經濟制度等因素;而劍橋學派則重視持有貨幣的成本與持有貨幣的滿足程度的比較,重視預期和收益等不確定性因素。④費雪沒有明確地區分名義貨幣需求與實際貨幣需求,所以,交易次數、交易量以及價格水平都影響到貨幣的需求;而劍橋學派的貨幣需求是實際貨幣需求,它不受物價水平的影響,物價變動只能影響名義貨幣需求。顯然,費雪和劍橋學派的著眼點是不同的,費雪主要是從整個宏觀經濟的角度來考察貨幣數量與整個經濟的最終產品和勞務支出總量之間的關系,而劍橋學派著眼點是個人對貨幣持有的需求,重視微觀主體的行為。
  劍橋學派的現金余額數量說比較費雪的現金交易數量說是貨幣需求理論的一大進步。盡管兩者理論方程式中K與V 在數學上是倒數關系,但是,在經濟意義上卻有著因果關系,是貨幣的停留時間決定貨幣的流通速度。在這個意義上,貨幣流通速度只是描述了貨幣流通中的現象,而K的研究才進入到決定這種現象的原因探討,后來的凱恩斯、弗里德曼的研究正是沿著這個方向作進一步的展開。劍橋學派的現金余額數量說因此比費雪的現金交易數量說具有更新的承前啟后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