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后,1990年代的中國改革先驅所描繪的改革藍圖尚未實現,全球經濟、政治和科技新變局又將“新時代”的中國置身于前所未有的由全球經濟社會新機遇和全球治理新挑戰所編織的新格局中,變數撲朔迷離,風險無所不在。

       我們當然期待中國改革開放有序推進,中國在全球的角色提升有力而穩健。多年以后,歷史將證明,2018年的新時代,不只屬于中國,也屬于全世界。

 

01 中國GDP增速是否會降至6.5%以下?

 

有可能。但即便如此,2018年中國GDP增速將維持在6.5%下方不遠。

 

進入“新時代”的中國經濟的關注點從速度轉向質量,但人們依舊會關注實際的增長率水平,畢竟這仍然是當前顯示經濟增長狀況最為綜合和可觀察的指標。

 

在對中國經濟“新周期”的概念充滿爭議的2017年,中國GDP增速超出了年初大部分人的預期。從經濟結構來看,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在下降,平穩的消費增長和貿易的大幅改善成為了支撐2017年GDP高增長的主要動力。

 

2018年,穩健的貨幣政策與針對地產與金融行業的嚴監管可能進一步拖累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但這并非經濟的負面因素,防范金融風險、改善金融資源配置可能釋放經濟未來的活力。不確定因素可能來自于貿易,一方面發達國家的經濟狀況進一步回暖將增加外需,但同樣也要防范嚴重貿易摩擦的風險。

 

02 地方財力將大幅上升?

 

財權和事權嚴重不匹配的中央-地方財政關系已經成為掣肘中國經濟的關鍵因素,但指望這方面動大手術的人在2018年很可能會繼續失望。不過,改革將從容易著手處啟動。

 

十九大報告中將財稅改革首要任務確定為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其中之一正是結合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稅收制度改革和稅種屬性等,構建共享稅為主、專享稅為輔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央和地方收入體系。

 

目前中央與地方形成了以共享稅為主的分配局面,前三大稅種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均是央地共享稅種。

 

下一步增值稅分享比例如何調整將成為焦點。超5萬億元的第一大稅種國內增值稅收入,目前暫定中央與地方實行五五分成,2018年5月滿兩年后增值稅分成比例會否調整以及如何調整及其影響,將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另外,歸屬于中央的萬億級稅種國內消費稅是否會部分劃歸地方也引人關注。而地方稅種也在適度增加,比如2018年即將開征的環境保護稅已被歸為地方稅種。

 

03 中國將加大降稅力度以應對美國稅改?

 

這是全球競爭的必然結果,2018年中國將繼續實施減稅降費降低企業負擔。在一些人看來,這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降低企業成本的需要;在另一些人看來,這是應對美國掀起國際競爭性減稅浪潮的對策之一。

 

中國減稅降費走在其他國家前面。2013~2016年四年累計為企業減輕負擔2萬多億元,2017年的減負目標是超過1萬億元。

 

以大規模減稅為主的美國稅改即將實施,這必將掀起新一輪全球減稅浪潮,包括日本、英國等多國也以減稅應對這一沖擊,中國也不例外。

 

中國仍將既定的稅制改革步伐,繼續實施減稅降費。這包括進一步優化增值稅政策和稅率,適度降低企業所得稅名義稅率,或者增加研發加計扣除力度等降低稅負水平。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改革也應加快推出,降低中低收入階層稅負。

 

除了減稅外,降費更加重要。這主要包括逐步推進行政零收費,大幅減少政府定價管理的涉企經營服務性收費等。

 

04 房地產稅將列入2018年立法計劃?

 

沒錯!房地產政策的長效機制將在2018年落地,爭議極大的房地產稅將被最終列入立法計劃。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加快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完善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影響樓市的因素主要是土地供應、稅收政策和金融政策,長效機制主要會從這三項入手。

 

當前房地產交易環節稅收較完善,房地產稅作為保有環節重要稅種,其意義更多在于完善房地產稅制結構,而非平抑房價,現在外界賦予其身上的功能和期望過多。為加快落實稅收法定原則,房地產稅立法工作有望在2018年實現突破,并列入立法計劃。

 

2018年,房地產市場調控將一改過去以周期性政策為主的局面,更多結構性政策將會出臺。土地供應、稅收政策和金融政策是工具和手段,租購并舉是方向和目標,通過工具之間的排列組合,來實現預定的目標,這就是長效機制的含義。

 

05 中國制造業相對競爭力下降的趨勢將逆轉?

 

度量中國制造業成本的最好標尺——單位勞動力成本(Unit Labor Cost, ULC)將在2018年繼續下行,但制造業相對競爭力將維持基本穩定。

 

單位勞動力成本指數是第一財經研究院為了研究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情況,特別是中國制造業及其各子行業的競爭力動態而編制的。該指數覆蓋了全球18個國家和20個細分產業。ULC的上升往往意味著名義勞動力成本支出上升的速度高于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速度,在各國橫向比較中,ULC越高意味著競爭力越弱。

 

中國幾乎是唯一一個在金融危機后(2007~2016)出現ULC上升的主要制造業國家,其結果就是相對競爭力的大幅下降。不過從年度數據來看,中國ULC絕對值的水平在2014年出現峰值后已經開始緩慢下滑,趨勢將在2018年延續,這意味著中國制造業勞動報酬增速將仍低于勞動生產率提升的速度,但這還不足以顯著提升中國制造業的相對競爭力水平。

 

06 農村“兩權”抵押貸款會大范圍推廣?

 

被稱為“兩權”的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在2018年大范圍推廣的可能性不大,但距離我們正越來越近。

 

“兩權”抵押貸款可以盤活農村土地資產,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其試點于2015年由國務院提出。但如果要大范圍推廣,仍需要等待法律和其他基礎工作的完善。

 

確認農民對土地權利的法律地位,才可以讓“兩權”抵押貸款具有法律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修正案(草案)》雖歷經討論逐漸成熟,但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法律案的三審制來看,該草案最快會在2018年上半年才能審議通過,屆時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三權分置”才具有法律依據。而按照目前的時間表,土地確權這項實現“三權分置”的具體工作,需要在2018年底之前完成。 在這些基礎性工作全部完成后,農村“兩權”抵押貸款才有可能推廣至全國。

 

07 更多自由貿易港規劃出臺?

 

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的訴求將會推動更多自由貿易港規劃出臺。

 

中央已給予了發展自由貿易港明確的支持,如十九大報告中提到“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國務院副總理汪洋也在署名文章《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中將“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是未來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之一”。

 

此外,地方政府對于類似的規劃一直抱有強烈的熱情,事實上各地只會更擔心在這股潮流中落于下風。

 

2017年3月上海獲批自由貿易港區之后,廣東、福建、浙江等地紛紛表態要建設自由貿易港,其中浙江自貿試驗區已經制定了初步建成自由貿易港區先行區的發展目標。2018年,更多的自由貿易港規劃很可能會繼上海自由貿易港區之后誕生。

 

08 中國PM2.5的峰值已過?

 

華北霧霾的拐點已經到來,2018年將迎來更多藍天。

 

2017年末對于中國北方地區來說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供暖季開始后,惱人的霧霾并沒有如往年一樣如期而至,北京甚至連續多日出現藍天白云的好天氣,這在過去幾年的冬季是難以想象的;但壞消息是,煤爐拆了,天然氣卻沒通上,北方多地面臨無法提供民眾冬季取暖的窘境。而這兩個現象存在某種程度的關聯性。

 

2017年是“大氣十條”的收官大考之年,史上最嚴“停工令”全面執行,“煤改氣”、“煤改電”等散煤治理措施的落實也力度空前。可以說,這些超常規的大氣治理措施直接成就了今年霧霾情況相比往年的大幅改善。根據相關研究,2017年入冬后北京的PM2.5達到2013年以來的最低值。各項規模空前的大氣治理措施有望解決華北空氣污染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困境。未來只要確保此類措施不會影響民生需求(如天然氣能保供),華北的霧霾就有望在2018年跨過拐點進入好轉階段。

 

09 中國植樹速度將領跑全球?

 

未來幾年里,中國的植樹速度將領跑全球。因為,不僅污染防治是決勝小康的三大攻堅戰之一,“打好”藍天保衛戰的提法也升級成了“打贏”。

 

2018年,中國會史無前例地啟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并想盡辦法讓國企、民企、外企、集體、個人、社會組織等各個方面拿出大量資金,培育出一批專門從事生態保護修復的專業化企業。為了保證種樹的速度,政府還會研究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

 

現實來看,中國的生態修復行業潛力巨大。目前,中國人均森林面積只有世界人均的1/4;超六成地下水監測點水質為較差、極差;近20%的耕地受到污染;空氣污染也較為嚴重。

 

潛力意味著增長空間。在未來的種樹過程中,必然會使得不少行業內的公司受益。機構預計,A股生態修復板塊的一些上市公司2018年增長大概率超過50%。

 

10 國務院金穩會重塑金融監管格局?

 

中國版“金融穩定與發展委員會” 千呼萬喚后終于在2017年落地,雖然比不少G20國家晚了若干年,但恰當的人事安排將徹底改變中國金融監管版圖,從最高層面到部委層面割裂乃至南轅北轍的局面有望被徹底改變。

 

金融危機之后,以貨幣政策為主要工具的四萬億刺激計劃實施,加上互聯網金融崛起,將金融市場快速聯通,一方面,大量資金進入金融體系空轉,監管套利導致影子銀行快速膨脹;另一方面,多種金融業態雜糅,亂象叢生,監管真空時時出現。風險涌動之下,不同監管部門之間意見難以統一,更高層面的決策機制也被波及。尤其是2015年那場股市的劇烈波動,讓決策者意識到改革金融監管體制迫在眉睫。

 

國務院金穩會正式落地后,協調監管的“第一槍”打在百億規模的資管行業,徹底打破監管壁壘,2018年大戲正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