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相比“追求完美”,我更喜歡“螺旋迭代”。先用個簡單方案解決80%的問題,再慢慢解決剩下20%——許多優秀者都敗在這點:一開始追求完美,費時耗力,最后不了了之。

       當你經歷多了,你可能會發現,“完美主義”不僅沒有幫到你,反而傷害了你。它成了你不快樂不幸福的源頭。

 

一個成熟的成年人應該明白:萬事皆有代價。

 

懂得輕重緩急,是一個極端重要的品質。

 

1

 

高中時,我的學習成績還可以。進了大學就不靈光了。

 

那幾年我不務正業、四處搗騰,從此徹底淪為學渣。每每想起那些驕奢淫逸、魚肉鄉里的過往,真覺辱沒了母校“信息黃埔”的名聲。

 

“平時不學習,考前抱佛腳”。期考前的一個月,是大學時代里半年一度的黑暗時光:沒日沒夜地看書,廢寢忘食復習。忙得像孫悟空一樣。

 

班里有那種聰明人,打著 Dota 看美劇,吃著火鍋唱著歌,照樣門門高分。真爽真瀟灑啊。嫉妒的我眼淚都要掉下來。

 

他們那是神仙,咱得有自知之明。我這樣的學渣學酥學夸克,還是要踏踏實實看書。

 

剛開始復習,沒有經驗,耿直憨厚:

從第一頁開始,一字一句,點滴推進;

鉆研一切細節,求索來龍去脈;

吃透每條定理,做會每道習題……

 

到了最后一晚,一拍大腿,發現壞了:一共十章,前六章滾瓜爛熟,后四章嶄新如初。頓時慌了,心理和生理防線幾近崩潰。

 

硬著頭皮,挑燈夜戰,一宿無眠。感覺身體被掏空……

 

痛定思痛,升級了方法。從此不再狼狽。我稱它為,“螺旋迭代”:

 

拿起書開始復習,你先通攬一遍:全書的大概,最重要的定理,必考的題型,最重要的知識點。這一遍過完,你花了兩天,你已經能拿40分了。

 

第二輪的目標,是搞定“比較重要的題目和知識點”。模擬試卷,往年真題。這一輪費時三天,但意義重大:你已經快到60分的水平,勉勉強強要及格了。你不再背負“掛科”壓力了,你可以松口氣了。

 

你一看:咦,還有時間。那我弄第三輪。有了前兩輪的墊底,你的底氣也足了很多,看得細致了很多,沒有了那種“趕工”的火急火燎,你能沉下心來看細節了。心如止水,中氣十足。

 

還有兩天?那我再來一輪……

 

這個時候,你已經有了80分的水平。有了存量保底,沒有擔心和惶恐,因為我知道,“就算考試提前到明天,我也不會徹底完蛋”。

 

嗯,我要穩穩的幸福。

 

發現沒?第一遍,是最容易的,感覺是“遍地黃金”;而越往后,花的時間越多。努力回報的函數,并不是線性的。為什么?

 

王安石這樣回答:“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2

 

各種機緣,結識了一些自媒體大拿。

 

大拿們的寫作能力不是開玩笑的:天馬行空,信手拈來,龍行蛇走,下筆有神……我擦掉嘴邊的口水,只留下滔天的敬意。

 

他們都是神仙,咱得有自知之明。天賦不夠,方法來湊。咱要在方法上多想想辦法。

 

方法還是那四個字:螺旋迭代。

 

在我的文稿庫里,文章有這樣幾種狀態:

口語版(40分):可以理解成,和胡同口老大爺侃大山的聊天記錄;

及格版(60分):中規中距,但沒那么出彩,如果今晚在后臺推送,不會引起讀者罵娘;

好文版(80分):內容精良,語言凝練,結構豐滿;

爆款版(90分):不僅質量上乘,同時被大量傳播。

 

我寫文章的習慣,很少有一次性到 80 分的:都是先完成 40 分,再迭代成 60分,最后捏合成 80 分:

做到40分,十分容易,咔咔寫就行了,純體力工種,不需要什么腦子;

做到60分,比較容易,基本功大于靈感,方法論重于狀態;

做到80分,腦力勞動更大,對感覺的要求更大,花的時間更多;

做到90分,就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了。

 

有些文章是有上限的。有些感覺還算實在,限于選題和角度,它們沒有傳播的爆點,“80 分”已是極限——你很難篇篇都是爆款,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

 

理論上,如果迭代次數足夠多,每一篇我都能做到 80 分的水準;但現實里,時間成本是我重要的考量——最后推送時什么樣子,取決于我有多少時間。

 

如果事情多,我就少花些精力;如果不太忙,我就多一些雕琢。彈性靈活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我不會因為“斷稿停更”而焦慮了。

 

事實上,當我的文稿庫里,躺著二十篇的“60分”時,我就心無掛礙、愉快輕松了。

 

3

 

畢業后,我在央企待了兩年。

 

雖然就職央企,但卻做創業的事情。公司新起一片業務,白紙一張,一無所有。空降來一個領導,拼湊了七八條人槍。給一個 title,給一塊預算,然后期待你扛著更多收入回來——開荒打草,說的就是這個了。

 

那時確實辛苦。我記得有段時間,每月休兩天,天天十點半。我已經不是人,是騾子是馬了。當然,不光是我,整個部門七個人,包括空降來的老領導,都在加班。

 

這段經歷對我影響巨大。兩年前,“零網點零收入”;兩年后,“網點 407 個,月收入千萬”。我經歷了一個完整的創業鏈條:從無,到有,到壯大,到成熟……

 

當操作完這個項目,再做其他項目就覺得容易了。那兩年的所學所感,后來無數次地幫到我。

 

比如,“培訓體系”的落地。

 

最開始,老領導用一個晚上編撰出了培訓制度的政策文件和實施細則,郵件下發到渠道末梢。然后就不管了。

 

沒有督促和約束,執行效果當然是慘不忍睹。人之惰性的一面顯露了出來:虛與委蛇,敷衍了事,虛報數據……人人都覺得,培訓只是“走個形式”,都沒把它放在心上。

 

我憤憤然地向老領導匯報這些亂象,他只是淡淡的一句,“知道了”。然后低下頭繼續寫簽報去了……

 

當時太年輕太稚嫩。后來回頭想起來,才咂摸出味道來:創業項目,資源有限啊,不能什么都干啊,不能一條路走到死啊……那個時候,最重要的事情是,把架構搭起來,讓生意跑起來,趕緊掙錢趕緊盈利。

 

老領導做事,很有節奏感:當處理完最當務之急的事情,當生存活命的問題已經解決,當商業機器已經開始運轉,他開始騰出手來,做一些“錦上添花”的事情。“培訓體系”的落實便是其中之一:

 

他不再滿足于“形式主義”;他到每個屬地去旁聽培訓課程,施加壓力;他拿著小鞭子,不斷碎碎念;他開始要反饋,抓效果……

 

幾周后,一線傳來了“培訓還是有點用處”的聲音。

 

三月后,我們建立了完善的培訓體系,我們建立了細致入微的學分制度。

 

半年后,我們流水線、批量化地將白紙新人捏合成合格員工,并且源源不斷地投放到一線市場……

 

“培訓制度”成了我們的核心競爭力的一部分。

 

創業如烹小鮮,事情就這樣做成了。

 

姜還是老領導辣:他知道輕重緩急:哪些事情要加班加點上,而哪些事情可以放一放。

 

創業伊始,最重要的是趕緊讓項目 1.0 上線,至于后面的高級功能,那就螺旋迭代、逐步打磨吧。

 

老領導對我說過一句話,我始終記得:

“先解決有沒有的問題,再解決好不好的問題。”

 

4

 

當做產品時,我們往往“追求完美,臻于至善”;而當做項目時,我們會發現,完美主義是最大的敵人。

 

曾國藩是大清朝最牛的項目經理了。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曾公說,“問春風之怒號,則寸心欲碎;見賊船之上駛,則繞屋彷徨”——內憂外患,火燒眉毛。慢工出細活?哪有這個功夫給你。要快功出細活。這才是本事。

 

即使像張小龍這樣的產品匠人,也沒有慢工出細活的機會。

 

2011 年,張小龍團隊晝夜開發:在工作區過道上低聲討論,餓了就叫外賣果腹,累了就停下來抽根煙,困了就地開始做俯臥撐提神……

 

他要爭分奪秒,他要抓大放小。后來微信 1.0 版上線,張小龍在“騰訊太子爭奪戰”中涉險過關。

 

一個成熟的成年人應該明白:萬事皆有代價。當你選擇完美,你必然要付出成本:財務成本、時間成本、機會成本……而且,“入之愈深,其進愈難”,這項成本的增加,并不是線性的。

 

如果給我無窮盡的預算和時間,或許我也能做出 iPhone 那樣顛覆性的產品——但那樣的意義,只存在于實驗室或概念機里。

 

“先完成,后完美”,這是我學到的重要職場經驗。一項工作,一個星期做到70 分,還是兩個月做到 90 分?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

 

相比于“追求完美”,我更喜歡“螺旋迭代”。先用個簡單方案解決 80% 的問題,再慢慢解決剩下 20%——許多優秀人才都敗在這點:一開始追求完美,費時耗力,最后不了了之。

 

此外,“一條路走到黑”有著巨大的風險:如果方向錯了,那就全軍覆沒,連東山再起的機會都沒有。

 

懂得輕重緩急,是一個極端重要的品質。是否擁有它,對人生會有深刻而重大的影響。

 

許多事宜,寬泛地講,都能稱為"項目"。項目都存在于人生的各個角落;而我們每個人,本質上,都是項目經理。

 

當你走上職場走入社會,當你不再生活在理想的無菌的真空環境里,當你經歷的多了,你可能會發現,完美主義不僅沒有幫到你,反而傷害了你。很多時候,它是不快樂不幸福的源頭。它是病,它需要治。

 

完美主義是項目經理的大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