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nèi)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你的自我意識越強,取得職業(yè)成功的機會越大。在這個文章里筆者我談論了自己年輕時候做的兩件事,發(fā)展我的自我意識。嘗試這兩件事,他們也會幫助你發(fā)展你的自我意識。
自打小時候起,我就有著很好的自我意識。我一直非常了解自己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看重什么,以及我是怎樣一個人。原因有二。一是我在青少年時期學到的道理,二是我在青年時期學到的道理。
少說,多聽
只有會內(nèi)省,留意自己和身邊發(fā)生的事,才能好好了解自己。可以通過觀察和傾聽做到這一點。如果你一直在說,那注意力和思維就是一直是對外發(fā)散的,基本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幫助你提高自我意識。在青少年時期,我說的很少,觀察、傾聽的很多。
這是因為環(huán)境的影響。雖然現(xiàn)在我身高有177,但當時我很瘦小,發(fā)育很遲。我幼兒園也上得早,所以等上了高中,大多數(shù)同學都比我高一頭,比我重8-20公斤。當時走在學校,我就像是走在巨人國里!
身材瘦小的人存在感很低。而且我當時還還很害羞,所以很少說話,很多時間都用在思考上。但是在一個一對一的環(huán)境里,我還覺得挺自在的,但如果要面臨更多人,我就只會坐在一邊,觀察眼前發(fā)生的事情。我會消化、思考事情,留意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我就是這樣提高自己的敏感度和自我意識的。
我的建議——我并不是讓你在人前閉上嘴巴,但可以試著稍微少說一點。不說話時,留意你身處的環(huán)境。關注自己的感受。我說的不只指你喜不喜歡某一件事,覺得這件事有沒有意思,還要問問自己,為什么會有這種感受?為什么你喜歡/不喜歡這種感受/這件事情?“我就是喜歡”或者“我就是不喜歡”這類回答對自我意識沒什么幫助。要想“我喜歡/不喜歡,是因為……”這樣,你才能深入接觸內(nèi)心的感受和想法。
如果你真的有話要說,可以試試不用陳述性論調(diào),而是采用提問題的方式。愛問問題的人更內(nèi)省,更知道自己想知道什么,看重什么。你也能從別人的回答中學到東西。這是個弄清楚事情的絕佳方式。另外,針對別人的方法說事情,對提高自我意識起不到多大作用。
相信你的直覺本能
我從我叔叔那兒學到了關于提高自我意識的另一大方面。當時我差不多26歲,正在經(jīng)歷我人生中重大的職業(yè)轉變,我希望能從研發(fā)工程師轉行到商務領域。對我來說,那是一段“覺醒”時光,我在努力探尋著許多答案。尤其是如何搞清楚接下來我該入哪一行,從事哪份職業(yè)。因為我之前在做工程師時,毫無熱情可言,所以我不知道每天都做有熱情的事是怎樣一種感受。但我叔叔就是每天都在做能讓自己充滿熱情的事情。
所以我問他,“你是怎么知道自己適合做哪件事的?”他告訴我:“相信你的直覺本能”。有人說這是直覺,有人說這是意識,但他說,只要留意自己的感受,留意自己對事情的看法,就可以了。
他說,每次他做的事情不適合他,或者到最后無法享受,感受不佳,都是因為他不夠相信自己的直覺本能。他忽視了內(nèi)心深處的感受。由于報酬不錯,看上去不錯,或者“似乎這是個正確的選擇”,所以他還是去做了。
我也有過同樣的經(jīng)歷。這些年來,我明白了,重大工作變動或職業(yè)決定不在于對錯好壞,而在于我最看重哪些事。所以,我學會了要依賴自己的感受。當然,我也會征詢建議,考慮別人的觀點,但我一直明白,一切都只和我是怎樣一個人有關,我對這件事有著怎樣的感受。我也一直明白,我做的一切,以及這件事能讓我多成功,多開心,都取決于我最看重的因素。
我的建議——下一次,如果你對某件事感興趣,但內(nèi)心感到不適,或對這件事有疑慮,不要忽視這些感受。不要去想其他人對這件事的看法,也不要想怎樣才算得上是正確的事。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為什么會有這種感受?”
是因為這件事不太適合你的個性或真正的興趣?是因為你沒有自信,怕自己做不了,做不好這件事?是因為你更對其他事情感興趣?無論哪種情況,這背后都是有原因的。否則,你也不會有這種感受。所以,逼著自己弄明白究竟是什么原因。等你想出答案了,猜怎么著?你對自己和所處情形的自我意識就這樣提高了。
最后,送大家一句話:與其錯過了好機會而后悔,不如在判斷的時候多花一些時間和精力,不要讓自己與好機會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