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公司不干掉員工,行業就干掉公司——公司都消失了,你的飯碗在哪里呢?行業不干掉公司,社會就干掉行業——行業都消失了,你的飯碗在哪里呢?
01
比被公司干掉更可怕的,是被行業干掉
在MC公司的一年,是我畢業以來成長最快的一個階段。
那段時間,我經常聽同事們抱怨說:“待在這兒什么也學不到,想辭職。”但大家扎堆聊天的時候,似乎只有我表示異議:“我倒覺得我學到了很多東西。”
“對啊,你做采訪每個周都有實實在在的產出,而我們呢——天天忙卻毫無成效。”大家紛紛附和。
不過,直到我離職幾個月了,他們還在那兒吭哧吭哧地干著。并不見挪窩的跡象。
我向一位關系不錯的同事表達了自己的困惑:
“你不是老早就說要走了嗎?怎么我都走了大半年了你還沒動靜?”
“說歸說,但我不像你啊,你這么有才華、找個下家輕而易舉,我卻不知道自己離開這里能去哪兒。所以,邊干邊看,慢慢找咯。”他答。
又過了三個月,MC公司被行業老大收購了。原班團隊一律遣散,那些賴著不走的同事一并失業。
公司不干掉員工,行業就干掉公司——公司都消失了,你的飯碗在哪里呢?
02
比被行業干掉更可怕的,是被社會干掉
八十年代,我爸高中畢業被分進供銷社,成了百貨商場的一名售貨員。
那時還是計劃經濟時代:買肉需要肉票,買糖需要糖票,買布需要布票……很多緊俏商品,如果不認識售貨員,一般人是很難買到的。所以,售貨員特別吃香。
兩千年前后,國企改制,全國供銷社悉數被取締。一夜之間,所有職工買斷工齡下了崗,我爸也隨之失業。
——外人看來穩穩當當的“鐵飯碗”,說沒就沒了。
那時,農村地區買車的人還不算多,我爸考了駕照轉行做司機。起初還行,但短短三五年之后,家家戶戶都買了車,載客拉人這個行當也就慢慢凋零了。
近幾年,看著出租車司機紛紛投入滴滴的懷抱,我深有感觸:傳統出行方式已經無法高效滿足人民的需求了——不改變,只有死路一條。
過去,一些壟斷行業、傳統行業憑借政策、資源或其他方面的優勢,哪怕連年虧損也照樣相安無事,如今,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科技的進步,它們的存在已然淪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累贅。
一些公司被干掉,可能并不是團隊不行、產品不好、銷售不力,而是社會不再需要這個行業了。
行業不干掉公司,社會就干掉行業——行業都消失了,你的飯碗在哪里呢?
03
比被社會干掉更可怕的,是被AI干掉
李開復在《奇葩說》上放言:“未來10年,50%的人將失業。”
在他看來,人類50%的工作都會被AI(人工智能)取代——比如交易員,助理,秘書,中介……這些事情,AI比人做得更好。
涉足投資行業兩年,我對他的話深有感觸。
我曾親身拜訪過一家做陪護機器人的公司,他們研發的兒童機器人,已經能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能唱歌、跳舞,與小孩一起學習、互動。令人嘖嘖稱奇。
當科技足以替代人去高效解決原本繁瑣、艱巨的工作,留給人類的崗位還有多少呢?原先你只需要把同類比下去,就能獲得一份不錯的工作,未來,你不僅要和人類比,還得和機器人比。
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中,你的“個體優勢”又是什么呢?
04
最容易被AI干掉的7種職業
1、工人
機械臂的使用,直接導致富士康數萬人失業。
隨著技術的升級,這個數字還會大幅增長。
從事重復性體力勞動的朋友,就問你急不急?
2、記者
傳統媒體的衰落已是不爭的事實。
以報紙為例,發行量只能靠小屁孩賺同情心支撐,廣告主被新媒體大量分流,茍延殘喘罷了。
電視臺又何嘗不是?不爭氣的地方電視臺,也就只會刷保健品廣告忽悠老年人了吧。
3、銀行職員
2013年以來,移動支付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一場風風火火的互聯網革命。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一大批傳統銀行職員被裁。未來,銀行業的裁員潮勢必愈演愈烈。
馬云曾預言:“20年以后將不會有實體銀行的存在。“興許根本不需要20年。
4、柜員
移動支付普及的同時,無人售貨正在悄然興起。
如今年輕人購物,誰不是掃微信、刷支付寶?
隨著“無現金社會”的到來,柜員這個崗位還能存在多久呢?
5、司機
無人駕駛汽車已經不是什么天方夜譚了。
奧迪、豐田、奔馳等都在搶先研發,國內研發無人車的公司也是磨刀霍霍。
當滿街都是無人車,專職司機將何去何從?
6、小商品制造者
隨著3D打印技術推向市場,小商品制造者的生存空間勢必縮小。
擺在他們面前的路只有兩條:要么轉型,要么淘汰。
7、個體
未來社會還需要那么多實體店嗎?
以李寧為例,截止到2014年7月,其門店從8255家急劇縮減至5671家。
一度以線下致勝的知名運動品牌都無法抵擋電商的沖擊,純線下小個體還能撐多久?
05
出路:把自己打造成“超級個體”
未來,公司可能消失,行業可能消失,甚至員工也可能消失……確切說,整個職場雇傭體系都有可能被重構。
這樣一來,作為個體的價值將以嶄新的方式呈現。就如知名精英規劃師古典所言,每一個獨立的職場人都會發展成“超級個體”:
"超級"是因為這群人是自己的超級英雄——他們從工業化時代的流程中,以舊有的組織形態中覺醒過來,決定以個體的身份創造自己的未來,一個人像一家公司一樣自我發展、自我超越、自我成就。
他們是這樣一群人:
他們理解科技又深具人格,精鉆一門又有通識、與組織緊密合作又不失獨立;他們是一群自主,自驅也自我成就,成功又幸福的人。
在他們身上,做自己不僅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能力。
所謂的“超級個體”,與我們喜聞樂見的“自由職業者”就很相似了。這意味著,你必須具備超強的“單兵作戰能力”,才能激烈的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因為,組織越來越松散的情形下,相應地,替代成本也越來越低。到了那時,就是真正的“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b”了。
如何在風云變幻的“未來之戰”中立于不敗之地呢?著名未來學家、趨勢專家丹尼爾·平克的觀點或許值得我們借鑒。
丹尼爾·平克是21世紀商業思潮的拓荒者。他認為,人類社會已經步入“右腦時代”,在這個時代,知識不再是力量。
他開創性地指出,未來屬于那些擁有與眾不同思維的人。要想決勝于未來,必須掌握6大思維能力:
?設計感:不只有功能,還重設計。
?娛樂感:不只能正經,還會玩樂。
?意義感:不只顧賺錢,還重意義。
?交響力:不只談專業,還須整合。
?共情力:不只講邏輯,還給關懷。
?故事力:不只有論點,還說故事。
當你具備這六項思維能力,你離超級個體也就不遠了。
我們無法預知未來會怎樣,誰也不敢保證自己能順利工作到退休。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有可能中途“被干掉”。
關鍵在于,你要具備“再生”的本領:即使有一天真的被干掉了,你也能就地復活,開創一方新的天地。
我相信,強大的你一定可以。因為,命運在上帝手里,命運也在壞境手里,但歸根結底,還是在我們自己手里。
歸根結底,在一家公司工作,比帶走薪酬更重要的,是帶走本事。你不是在為別人打工——
打工,只是你成就自己的一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