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日常生活有一個陷阱,我們不由自主的會從“生活”變成“活著”,從“活著”變成“將就”,在“將就”中不知不覺的變老,逐漸失去銳氣。你的理想生活方式是什么?
努力工作的意義是什么呢?很多人會給出的答案是:
通過努力工作,早日獲取財務自由,盡快退休。
心想著,在獲得財務自由之后,我就退休啥都不干了,環游世界過著神仙般的日子,因此現在辛苦一點也值得。甚至很多人以四十歲退休為自己的奮斗目標。
當然,并非所有人都能達到終極的財富自由,更多人得到的只是一份還過得去的養老金,來讓自己正常退休。但兩者的基本模式是一樣的。
讓自己變得很有錢,之后打算什么事情都不做盡情游玩,這真是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嗎?
首先,什么事情都不需要做,并非我們想象中的那么愜意。大多數人在盡情游玩了三五天后,隨之而來的是漫長的無聊和不知所措。
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體驗,就是在休了一小段長假之后,突然想回去上上學,上上班,做點什么。
在馬男波杰克里面,波杰克是一個過氣的喜劇明星,在好萊塢有自己的一套豪華別墅,更有著花不完的錢,但就是沒人找他拍戲了。
無數個酒瓶和藥罐中裝滿無盡的空虛,甚至買了一艘游艇在大馬路上拉著跑。
可見有錢之后的無所事事也是一種痛苦。
人歸根到底還是一種渴求意義的動物。自古說,“倉廩實而知禮節”,當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之后,你會開始渴求精神上的充實。
不然,怎么那么多的頂級富豪最后都走在了做慈善的道路呢?他們真的如同別人所說的在逃避稅收嗎?
不,到了他們那個有錢有閑的程度,如何做點有意義的事情才是追求。
因此,無所事事并非想象中美好。我已經能想到這是一種非常糟糕的生活理念了:
用自己前半生的死去活來,去換得后半生的百無聊賴。
再者,這種爭取盡早退休的心態也預設著你在自己最年富力壯,最花樣年華的時候做的是自己不喜歡的事情,甚至是厭惡的。
假若是自己喜歡的東西,那應該是一輩子都愿意做下去的才是呀,怎么還會想著退休呢?
因此,我們對待創造收入和生活方式的理念應該有所改變了。
我們追求很多很多財富,并非為了財富本身,而是羨慕那些達到財富自由的人的生活方式。譬如她們能夠隨時隨地去巴厘島曬太陽,能悠哉悠哉地在大阪住上一兩個月。
我們想要的不是耗費巨款的私人游艇和個人專機,實際上是這種閑適而自在的生活方式,不是嗎?
這種生活方式一定得要求銀行里放著幾千萬的現金嗎?不然。只是我們習慣性把其它可能性都排除了,錯以為必須有這樣的財富數目才配得上這樣的生活方式。
可以反思一下國人接受住房貸款的過程,在今天花明天的錢就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巨大轉變。
在我小的時候,大家普遍還認為背著30年的欠債來提前住進房子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但現在已經是天經地義了。
在當今社會,誰還會想著存幾十年的錢,等自己步入老年的時候再來享受有房的生活呢?太多的思維慣性,讓我們忽略了這樣一個類似的道理:
理想的生活方式并不需要一次性購買,它也是一種可以提前預支的東西。
理想的生活方式需要花錢,但并非需要一次性花很多錢,就像房貸一樣,在首付之后每個月只需要交一筆錢就可以提前數十年享受到房子的好處。
去巴厘島曬一次太陽不需要多少錢,去日本住一段時間也不需要多少錢。
它應該更像是一個小小的水龍頭,而不是一個巨大的水池。一句話總結理想的收入形式:
收入數目不需要大,但自動化程度要足夠高。
如何讓自己獲得這種生活方式呢?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背后的基本原則是很樸素的。
01
從改變理念開始
改變認知永遠是改變自己的第一步。對于賺錢這件事,更健康的認知應該是怎樣的?
它應該是一種幸福的哲學,是能讓我們在此時此刻就變得開心起來,成為活在當下的人。我們可以看看這兩種人的心態對比。
● 退休型心態的人:為未來的自己工作,現在辛苦一點是必要的。
● 活在當下型的人:讓別人為現在的自己工作,我要享受青春。
● 退休型心態的人:工作、工作!盡快退休,盡情享樂啥也不干。
● 活在當下型的人:周期性地給自己放一段長假(小退休),離散地分布在自己的整個人生過程中。工作不是為了讓自己在日后無事可做,而是工作本身能讓此時的我感到興奮。
● 退休型心態的人:升職!升職!成為領導,成為老板,拿更高的工資,更高的獎金!
● 活在當下型的人:不當員工,也不當老板,只當股東。去擁有一門生意,然后找個人來打理它。不要陷入“意氣風發”的陷阱。
● 退休型心態的人:堅持起早貪黑,任勞任怨,即使工作和生活失去了平衡。只要一旦公司上市,我就一夜暴富,走上人生巔峰,把失去的拿回來。
● 活在當下型的人:懷有遠大的理想,但比起一夜暴富,每天都擁有穩定的現金收入更加重要,這能保證我長期都擁有高質量的生活水平。
● 退休型心態的人:我希望達到財務自由,為了不必再做那些我厭惡的事情。
● 活在當下型的人:我希望達到財務自由,是因為我開始真正擁有選擇的能力,可以無條件去做我真正熱愛的事情。
給大家帶來一個笑話:
如果你勤勤懇懇每天工作 8 個小時,恭喜你即將成為一個好領導從而每天工作 12 個小時。
02
離開低效努力離開地球表面
理想的生活方式的兩個重要因素是:時間和流動性。
第一個斷舍離的是虛耗我們時間的低效努力。
80/20 原則想必大家都知道,我們 80% 的成果是由 20% 的勞動獲得的。將這個原則推到極端,則是: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只做杠桿效應最高的事情。
很多人把自己弄得很累,都是過于貪心造成的。在用 20% 的努力賺了 80% 的錢之后,還想用剩下 80% 的努力把剩下的 20% 的錢也收入囊中。
然而這部分收入的邊際成本已經很高了,可謂得不償失。
結合上面說的理想收入的原則的前半部分:收入數目不需要大,但自動化程度要足夠高。
秉持著不貪多的理念,我們完全可以選擇性地放棄一些性價比不高的收入,保存起來自己的那一大部分時間。
具體可表現為:放棄有效果但效果不高的部分努力、放棄部分十分難纏的客戶。
之前李笑來舉過一個例子:
在他當銷售的時候,初期在銷售低價格產品的時候,往往會引來許多十分難纏的客戶,
無論是討價還價抑或售后服務,都十分耗時間耗精力,從他們身上得到的收益也不多。
后來他決定走高端路線,面對更加優質的客戶,雖然總用戶量少了,但利潤高了,所面對的瑣碎的麻煩事也大大減少,自己的生活質量自然就相應上升。
另一個要斷舍離的是自己的辦公室。老板、同事、下屬的面對面工作,很容易讓自己養成一種“表現型人格”。
在辦公室里面,往往跟如上描述的斷舍離原則相悖,因為永遠有人覺得你工作不飽和,所以總得逼自己做點什么。
甚至做一些分明很低效的事情,假裝一副忙碌的樣子,只為他人能看見。
并且,我一直不理解開放式工作區域是如何提升工作效率的,紛亂的交談聲、郵件不斷地中斷我的工作。哎,遠程工作才是正道。
03
讓一個自動化系統幫你工作
最理想的收入形態當然是近期很流行的概念:被動收入,躺著賺錢。
對于大多數不是作家、程序員的人來說,雖說要想達到很高的被動收入程度比較難,但還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的。我的原則是:
要擁有自己的一門生意,并以不需要參與管理為榮。
常年為一家公司工作,就像是把所有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勤勤懇懇,心無旁騖地為一家公司工作,放在過去可能很有安全感,但在當今時代正在逐漸變成一件風險很高的事情。
在這種情況下,假若你自己是一個產品,你就只擁有唯一的一個經銷商:你的公司,失去了這個經銷商就失去了整個市場。
因此更靠譜的方式應該是直接連接市場,無論是做一個自由職業者,還是擁有自己的一門生意。這是第一步。
幸運的是,互聯網的存在正在不斷加速這個進程,自由工作者和小組織正越來越多,這也正意味著傳統大公司的分解會越來越快。
其次要考慮的是盡快把自己解放出來。
事實上,只要舍得“讓利”給他人(員工或者合作者),把一部分錢給別人賺,讓他人更有動力地打理、照顧你的生意,把自己從運營流程中抽離出來并非難事。
假如你是在做一個小小的餐館或花店,培養起來你的店長,多發一點獎金。
假如你是一個自由工作者,把一些難纏的工作外包給另外的自由工作者,只賺自己最擅長最輕松達成的 80% 的錢。
就像之前所說的,不貪多呀,但要足夠自動化。
自動化的程度如此重要,是因為它很影響錢的效用。錢的效用并非是由錢的絕對值唯一決定的,后面還需要乘以一個“自由系數”。
假如一筆 3000 元收入的背后是我能自由選擇我勞動的時間、勞動的地點、勞動的內容(如被動收入等甚至根本不需要怎么勞動),那它給我帶來的幸福感是高于在辦公室加班加點獲得的 10000 元的,因為與此同時我還獲得了自由。
人身自由才是第一生產力。
因此,對于一個想活在當下的人來說,對自我的定位應該是:
做資源的協調和組織者,而不是運營者。
擁有一門生意,讓其他人去打理。
在硅谷里,創業成功搖身一變成為天使投資人的,不都是這樣的么。只是大有大的做法,我們小也有小的做法。
那多出來的時間要干什么呢?可以培養自己的愛好,學習多一門技能,跨界學習,像李笑來說的隨時創造“驚喜”。
抑或,把上面的模式再復制一遍,擁有自己的第二門自動化程度夠高的小生意,也把自己的風險系數進一步降低了。
世界每發生一次改變,我們能走的路就分叉出一條,然而大部分人都走在預設的路上。退一步,慢下來。想想自己此刻的生活方式和努力方式,真的能到達自己的 happy ending 嗎?
“你理想的生活方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