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日復一日,“過期”一欄,堆了滿滿當當的任務,比“已完成”的還要多。不妨考慮一個問題:你每天能夠真正用來學習和工作的時間,有多少?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

 

做了詳細的Todo List,卻只能一直看著它們變成”已過期”;想著”今天一定要把這些事情做完”,下班了才發現還沒開始;終于下定決心要全力以赴,卻老是被各種瑣事打斷……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苦惱:明明學了時間管理,也做了詳細的晨間日記、待辦事項、規劃和安排,但仍然覺得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該做的事情沒做,實際的效率也沒有提升。每天不知道忙些什么,下班了還剩一大堆瑣事,令人心煩。

 

更有甚者,做了詳盡的待辦事項,但每天有超過一半的任務都無法完成,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們變成”已過期”。日復一日,”過期”一欄,堆了滿滿當當的任務,比”已完成”的還要多。

 

這種情況,自然很容易令人泄氣。

 

實際上,我見過不少人,就是因為這樣,索性破罐子破摔,連待辦事項和規劃都不做了,眼不見為凈——反正做了也沒什么用,還徒增焦慮。后果呢?自然是生活越來越亂,效率更是不如從前。

 

為什么會這樣?是因為時間管理沒有效果嗎?

 

其實,是因為這些人,在最開始的時候就錯了。

 

不妨考慮一個問題:你每天能夠真正用來學習和工作的時間,有多少?

 

很多人會不假思索地回答:8個小時。朝九晚七,除去午休的兩個小時,剩下8個小時,看上去是沒錯。但實際上,真的有8個小時嗎?

 

其實,我們每個人對時間的掌控力,是非常差的。一方面,外界會有源源不斷的事件,來占用我們的時間和注意力。比如,老板突然叫你去辦公室里談話,同事臨時找你幫個忙,客戶又在微信上催你,開發告訴你上次的需求需要延期……諸如此類。

 

可以說,你的位置越高,每天要面對的瑣事就越多。它們無窮無盡,無法避免。

 

另一方面的阻礙,則源于我們內在的自律能力。且不說刷朋友圈,聊微信,看網頁,抑或發個呆,有誰能夠保證在認真工作的時候,能夠從頭到尾保持100%的專注和心無旁騖?

 

這是不可能的。

 

心理學家把人的注意力分成”主動注意”和”被動注意”。前者是主動集中注意力,后者是指對外界刺激自然而然的反應,無需刻意付出努力。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看劇。為什么很多人看劇,能夠一看幾個小時也不累?因為它的畫面、聲音和情節加在一起,構成了一種強有力的新鮮刺激,時刻在調動著我們的”被動注意”。反之,當我們面對枯燥的工作時,就需要消耗認知資源,將注意力聚焦在工作上,摒除其它念頭和外界刺激的影響。這就是”主動注意”。

 

主動注意的時間一般都很短,大部分成年人也就是30分鐘左右。所以,你以為你在認真工作,其實大部分時間,都是無意識浪費掉的。那么,剩余下來的,能夠集中精力做事的時間,究竟有多少呢?

 

這一點因人而異。但通常來說,如果能有50%的剩余,也就是每天4個小時,其實已經相當不錯了。這就是癥結所在。你為每天安排了8小時的工作量,但實際上,你只有4個小時能夠去處理它們。當然會覺得不夠用。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我采用的方法,是利用”減法思維”。

 

什么是”減法思維”?

 

人是一種非常奇妙的動物:我們對于損失的敏感性,會遠遠高于獲得,也就是所謂的”損失厭惡”。舉個例子,丟了100塊,給人帶來的懊惱,會遠遠高于得到100塊帶來的快樂。

 

所以,如果你默認”每天有8小時工作時間”的話,那么,你就會無休止地沉浸于”損失厭惡”之中——因為在一天里面,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是在占用和消耗你的時間。

 

你會覺得:老板怎么這么煩,好像話永遠都說不完;同事怎么這么笨,講這么清楚還聽不懂;客戶怎么這么討厭,整天就知道催……

 

因為,這些事情都是”計劃外”的。每一次發生”計劃外”的事情,你都會感到:它們在占用我的時間,害我計劃好的事情,又做不了了。長此以往,會很容易變得焦慮、煩躁——而這恰恰又是影響我們效率的另一個因素。

 

更好的方式是什么呢?是一開始就告訴自己:

 

我沒有8小時可以用,我只有4個小時。

 

這樣一來,當這些計劃外的事情發生時,你就可以心平氣和地告訴自己:這些都在計劃之中,是本來就要去做的。

 

這樣,你就可以找回自己對時間的”掌控感”。

 

只要每天能留出4小時工作,你的計劃就沒有受到影響。在這個基礎上,每多個半小時、一小時,對你來說,都是”賺了”。

 

曾經有位媽媽在我的 Live 里面提問,說:和老人住在一起,上有老下有小,每天要服侍老人,照料孩子,非常瑣碎,幾乎沒有多少自己的時間。想學點東西,又會時不時地受到打擾。怎么辦?

 

我告訴她:在這種情況下,你就要轉變思維。不要覺得”服侍老人、照顧孩子”是在”占用自己的時間”,你應該把它們視作每天的硬性支出。試著考慮:在排除了所有的這些事務之后,每天能剩下幾個小時?這些,才是真正”屬于你自己”的時間。

 

在這個基礎上,如果你能夠通過優化流程、多線并用,縮短硬性支出,哪怕多省出15分鐘,也是你的盈余。這就是”減法思維”。

它的本質,其實用一句話就能說明:

 

如果今天就是你生命的最后一天,你會做些什么?

 

為什么叫”減法思維”呢?因為它就是將任務的安排,”減”到極限:如果我每天只能有4小時的時間工作,我應該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

 

你會發現,一旦使用了這樣的思維方法,你看待時間、任務的方式,以及做規劃和執行時的心態,都會完全不一樣。你會變得更加平和,高效,更不容易感到焦慮和疲憊。因為你知道,你的時間,始終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除此之外,”減法思維”,還有另外一種做法。

 

我們總是傾向于為一個任務安排較充盈的時間。比如,如果一項任務的最終 Deadline 是周五,我們往往會要求自己,在周四之前就把它做好。這樣,即使時間來不及,也可以有一天的時間順延。

 

但你有沒有發現:很多時候,即使我們安排了盈余時間,我們還是會拖到最后一刻才開工。很多時候,用一星期做出的效率和質量,并沒有比用一天做出的結果,好多少。

 

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現象。在項目管理里面,叫做”帕金森定律”。

 

它指的是:在一個組織里,人們總會傾向于把任務排滿所有的可用時間。

 

簡而言之:如果一件事情的安排是較舒緩的,那么人們就會放慢做事的節奏,直到在時間即將結束時,才把它完成。究其原因,是因為,人永遠是懶惰的。除非極其重要、極其緊急,否則,沒有人會樂意提前完成任務。因為我們的大腦總是在尋找休息的時機,它會盡可能地占用所有可以占用的時間。

 

所以,如果一項任務需要2個小時,而你的安排是4個小時,那么大腦就會接收到這樣一個信息:這個任務可以慢慢做,不用急。它就會伺機要求休息。你可能會刷半天網頁,發一會兒呆,聊一會微信,直到時間差不多了才開工。

 

反之,如果你安排的時間,比任務本身要求的時間短,大腦就會進入”火力全開”的模式——因為對于未來的預期告訴它,這個事情很急,如果放松的話,很可能完不成。

 

所以,為什么很多時候,我們最后一刻才開工,結果并不比提前做來得差?原因就是,當我們提前做一件事情時,我們是沒有100%投入的——我們的大腦始終會有一個”不用急”的預期,這會大大降低它的專注力。

 

針對這一點,一個有趣的解決方法,就是:消除所有任務的”盈余時間”,給大腦一個嚴格和緊迫的預期。簡而言之,如果一項任務要求2天完成,deadline是周五,那么,不妨安排在周三開工,周五完成。并且告訴自己:

 

這項任務沒有任何盈余時間,一旦開工了就必須全力以赴,否則無法如期完成,后果將非常嚴重。

 

在這樣的壓力和預期之下,你對于執行這項任務的動力,就會大大提升。你會見縫插針地去尋找一切可以著手的機會,會提前做好準備,會去優化和縮短流程。有些追求高效能的人,會有一個習慣:將手表撥快幾分鐘。道理是一模一樣的。通過給大腦一個預期,降低大腦的懈怠和惰性。

這樣一來,不但可以保證按時完成任務,也可以節省下大量的時間。

 

最后,關于”減法思維”,提幾點需要注意的地方。

 

1. 了解自己的時間開銷

 

這兩種做法,建立在同一個基礎上:對自己每天有哪些”硬性支出”,注意力能集中多長時間,能有多少時間全力以赴,一清二楚。所以,對于時間管理,我的第一個建議就是:先想辦法理清楚自己的時間開銷,做到了然于胸。可以使用一些APP(比如Hours),也可以靠自己主動的記錄、回想、監測,用數天到一兩周的時間,來建立自己的時間開銷模型。

 

2. 合理安排待辦事項

 

如何讓自己自己的Todo List安排更加科學、緊湊?我在《高效管理時間的秘訣,就在于這三個清單》中,提到過我的”AFD方法”,推薦使用。這套方法,一方面可以將你的”整塊時間”和”碎片時間”共同高效利用起來,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你對任務的分析和預判效果,做到胸有成竹。

 

3. 好的體能才能提高”減法”的上限

 

每天真正能夠利用的時間有多少?從某種程度上講,跟你的體能息息相關。體能較弱的人,會容易勞累,也會降低可利用時間的上限。無論什么方法,本質上,都是在這個”上限”之內,進行最優配置而已。如果上限本身就很低,你能實現的效益,也沒有可能提高。所以,按時作息,注意飲食,多跑步,多鍛煉。

 

這比一切時間管理方法都管用。

 

Lachel,互聯網經理人,高效管理達人,知乎24萬贊答主,LinkedIn / 36氪 / 插坐學院特約作者那么,你有過哪些”認知升級”的時刻呢?

 

原標題:總覺得時間不夠用?也許你需要這個思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