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  大多數新生事物的誕生初期都會在它的影響范圍內帶來亂象,但隨著時間的消逝,最終鉛華褪盡,塵埃落定,其本質浮出水面,人們對它們的認

  大多數新生事物的誕生初期都會在它的影響范圍內帶來亂象,但隨著時間的消逝,最終鉛華褪盡,塵埃落定,其本質浮出水面,人們對它們的認知也會越來越清晰。搖滾樂如此,電子游戲如此,人工智能如此,互聯網亦是如此。

  
  與前面幾個例子不同的是,互聯網的影響范圍之廣,作用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互聯網及計算機技術的大范圍應用,使信息的傳遞速度極大提升,分發的成本極大下降,最終導致傳播的效率大大提升,這些變化與工業時代的變化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工業時代解決了生產力的問題,比如,過去制作一雙鞋子需要一個工匠一周的時間,那么這雙鞋子的成本自然走高,對于當時的普通消費者來講,如果想每天依心情選擇不同的鞋子是要付出高額的成本的。不僅如此,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深,在皮革的生產,成品鞋的運輸等方面的效率都得到了提升,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產業鏈的上下游都發生了變化。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標準化大規模生產,降低了產品的復制成本,最終導致消費者所能選擇的實體產品極大豐富。
  
  今天,北京的小李想要購買一款在美國最新生產的運動手表,他只需要在網上簡單的操作,幾天后,這款炫酷的手表就會寄到家門口。如果小李所需的不是實實在在的商品,而是一篇最新的關于轉基因的論文之類,那么它傳遞和分發的效率就更高了,一個信息可以以極低的成本無限制的分發,因為這類“產品”不像實體產品那樣,它們的復制是幾乎不需要成本的。
  
  如果你以為故事到這里就會變成“王子與公主從此幸福的生活下去……”,那你們就錯了。事情并沒有完全按照我們的預想發展下去,在互聯網廣泛應用的初期的確產生了很多以信息產品為基礎的創新,這些創新有些死掉了,有些活下來了,當然,活下來的也不等于它還是健康的,比如,微信朋友圈。同時,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兩個新問題。
  
  一、你永遠無法做出最優選擇。我們知道,所謂的最優選擇一定是在有限選擇范圍內做出的,信息產品以極低的成本復制分發,選項無限增加,而供我們讀取信息的時間有限,信息的價值參差不齊,因此,無論你消耗時間讀取哪一條信息,都會損失讀取比這個信息更有價值信息的機會。比如,某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我有2個小時的休閑時間,想要看一部電影,這時候有兩個選項,那么我可以花費10分鐘的時間來比較一下這兩部電影,然后做出選擇,多半我能夠選到更好的那部電影。但如果同樣的時間,我有10000部電影供選擇,了解這10000部電影的時間就已經遠遠超過了2個小時,那么,我要么盲選,選到最佳選項的概率極地,要么在選擇狀態中默默浪費掉2個小時,所獲為0。因此,無論如何都是損失,同時,又因為人們的“厭惡損失”產生“無盡的焦慮”。
  
  二、信息的消耗速度大于信息的生產速度。目前,信息分發的內容大多來源于存量,正是由于分發效率的提升導致即使從傳播過程中獲得極低的利潤,也比漫長的原創積累劃算,況且原創的內容是否能夠被受眾所接受?這種風險也比從存量中挖掘要大很多,因此,增量信息在減少。但同時,由于高效的分發也導致存量的消耗極為迅速。結果,就成了今天的樣子,無論是文學、影視,還是互聯網營銷,充斥著抄襲、復制、套路。
  
  我們從三個角度(受眾、商家、政府)來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我們先從受眾的角度來理解一下這個問題。普通人能夠感受到的信息的變化有哪些呢?最初,由于信息低成本的的復制和分享,使得我們不再需要付出高額的金錢成本(比如買書花掉的錢)和時間成本(比如等待一封信的時間)來獲取信息,所以在初期我們的確享受到了這種便利。在這個過程中,信息的生產速度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人腦處理信息的速度也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首先發生變化的是處理信息的這一端,既然我們沒辦法極大的提高處理信息的速度,那干脆我們就不要接收那么多的具體信息,直接接收索引信息或結論性信息,直觀的表象就是博客變成了微博,人人社區變成了朋友圈,大部頭電影變成了系列電影,長篇連續劇變成了十幾分鐘的網絡短劇等等,各種類型的信息都在自我縮減或分化成更小的個體,以便能夠進入到人們的碎片時間中。即使這樣,由于信息的復制和更多的鏈接建立,還是充斥了太多的信息,直到完全填滿我們日常的時間,除了必要的生存消耗時間,我們幾乎所有的時間都有信息需要處理,而且渠道大多數來源于互聯網。
  
  而在另一端,信息的生產端也發生了變化,如我們之前所說的,傳播消耗掉的信息大多來源于存量,直接的復制與分享要比生產原創信息容易的多,就像近兩年的流行音樂一樣,原創歌手大量流失,充斥在網上的是大量的盜版和翻唱。其次,完整、深度的原創信息受碎片化的影響也在大量減少。
  
  所以,實際上今天的信息時代并沒有發生克里斯安德森所描述的長尾效應,反而加劇了二八的分化。因為,對于個體的信息消費者來講,時間貨幣總量不變,但信息選項的增加,導致時間貨幣升值,不同于金錢貨幣購買商品時的狀態,時間貨幣無法存儲,且一直消耗、必須消耗。時間貨幣無論是在購買高價值的信息還是購買垃圾信息時,所消耗的數量是差不多的,但是在購買前,個體消費者往往難以從眾多選項中識別出信息的價值,這就導致購買風險增加,而且一旦用時間貨幣購買到垃圾信息,損失的成本也有所增加。那么,為了避免這種風險,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通過品牌認知或參考大眾選擇,這些都會加劇受眾選擇信息的馬太效應。
  
  為了幫助大家(尤其是信息及內容相關行業從業者)更好的認識這個問題,我們引入兩個概念:啟動風險和駐留風險。
  
  當個體消費者想要讀取一條信息(或內容)時,如前所述,由于我們無法選到最優選擇,這說明在啟動信息讀取的時候是存在風險的,我們稱之為啟動風險,而為啟動讀取消耗掉的成本我們姑且稱之為啟動成本。
  
  同樣,在我們開始讀取一條信息后,因為我們隨時可以終止未完全讀取的信息,做這個決策又面臨了新的風險,如果這個信息是一個垃圾信息,那么讀取的時間越長就意味著損失越大,但同時有另一種情況,有些有價值的信息需要漫長的鋪陳、立論等,只有在完整讀取全部信息時才能獲取其價值,那么如果終止信息讀取意味著前期讀取的時間成本和啟動成本都成為了沉沒成本。因此,這個選擇同樣存在風險,我們稱之為駐留風險,這個過程中消耗的成本可以稱之為駐留成本。
  
  弄清楚了這兩個概念的運作機制,就基本搞清楚了信息(或內容)行業的現狀,也預示了部分未來。面臨目前相關行業的亂象,未來很可能向兩個方向發展,一方以降低啟動成本(增加啟動概率)為目標,另一方以解決駐留成本問題(增加駐留時間并提高價值)為目標。目前來看,前者更多,但長遠來看,后者會迎頭趕上。
  
  要想獲得更高的啟動概率,往往感性認知的內容更容易被啟動,尤其是那些迎合大眾的內容,但是好的內容并不一定會立刻迎合大眾,這一部分當以增加駐留時間為主責,同時,深度與廣度往往是對立的,深度市場往往是細分市場。
  
  信息爆炸還會帶來三個方面的變化,首先,受眾對信息的分辨能力會有所提升,由于經驗的增加,人們可以用更短的時間,更準確的分辨信息的價值。其次,那些快餐式的低營養信息,會受邊際效應的影響,對受眾的價值會逐越來越低。最后,受傳播效率提高的影響,信息市場呈現非理性的繁榮,這種假象使得信息單價降低,原創信息生產者獲益相應降低,部分生產者因此流失,原創產品減少。這些都佐證了為什么深度原創的信息(或內容)在未來會有更好的市場。
  
  從另一方面講,商家也會依仗專業人士提供更多、更科學的信息篩選服務,當人們對此服務價值的認知加深時,也會更認同通過付費來獲取此類服務的方式,而那些權威的、高效的商家也會因此獲利。總體上看,在未來任何能夠節省時間的服務都會有利可圖,因為我認為時間是一切產品的成本,而且這種成本的占比會越來越高。商家還可以通過索引、評級等方式來幫助用戶降低讀取信息的啟動風險。隨著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技術的成熟,甚至可以加入類似“原創率”、“原創度”等指標,來幫助客戶快速識別哪些主體是以發布原創信息為主,那些主體是以復制整理信息為主,復制了多少信息,復制信息的源頭又在哪里等。
  
  信息發布的平臺已經被巨頭壟斷,但信息生產是無法壟斷的,根據稀缺性原則,將來個體或者相關行業的中小企業所制造的細分和精良的信息必將持續走高。但這些高價值信息的生產需要漫長而枯燥的積累,而且短期無回報,長期有風險。因此,從政府端應該更加注重知識產權的保護,甚至適當給予經濟扶持,才能保證以信息為主體的文化市場持久穩定的發展。
  
  最后,回到最開篇所言,任何新生事物都會帶來機會與亂象,但最終潮水會退去,裸泳者浮出水面,而能力者則暢游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