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人脈在中國人的傳統思想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也被現在人所津津樂道,大部分人認為有價值的人脈關鍵是尋求比較親密的關系,但社會學家并不這么認為,有研究表明,最終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人,可能恰恰是那些我們平常不怎么交往的人。

我們中國人非常喜歡談人脈,說關系。

 

去書店轉一圈,你就會發現,琳瑯滿目的書架上布滿了關于人脈的書籍。比如:《六度人脈》、《中國式飯局人脈學》、《人脈是設計出來的》等等。好像所有社會現象也都在不斷地印證一條現代諺語:社會關系就是生產力。

 

我們一邊嘴上說著“關系很重要”,一邊有被“有志青年”嗤之以鼻。其實,求人未必可恥,孤獨未必光榮。

 

大部分人都認為有價值的人脈關鍵是尋求比較親密的關系,而社會學家并不這么認為。

 

長尾理論

 

在說人脈關系的強弱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一個在互聯網時代興起的一個新理論:長尾理論。

 

長尾(The Long Tail)這一概念是由《連線》雜志主編Chris Anderson在2004年十月的“長尾” 一文中最早提出,用來描述諸如亞馬遜和Netflix之類網站的商業和經濟模式。

 

簡單來說,“長尾”實際上就是統計學中的冪率和帕累托分布特征的一個口語化表達。對于很少接觸數學的朋友來說,我們只需要看明白下面這幅圖。

 

在前互聯網時代,人們受科技的限制,只能關注重要的人或者重要的事情。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用正態分布曲線(倒鐘形曲線。將上面這幅圖對稱幅值就可以得到類似的曲線)來描述這些人和事,我們只能這個“鐘”的上部,而“鐘”的下部需要我們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關注到。

 

比如我們在傳統的產品銷售中,廠商關注的只能是少數的幾個“VIP”客戶,而沒有更多精力去思考廣大的普通消費者的需求。

 

而在網絡時代,這一部分的關注成本大幅下降。我們也可以用較少的精力關注到鐘的尾部。

 

安德森認為:網絡時代是關注“長尾”、發揮“長尾”效益的時代。也就是在圖中,我們需要花費一些精力去關注紅色區域。這些紅色區域就是安德森說的長尾。

 

而在我們的人際關系中,我們熟悉的那些人:親戚、同事、好朋友都是在藍色區域,即主要部分。我們傳統的觀點是這一部分人將會對我們的生活工作產生重大影響。但在互聯網時代,這些和我們關系較為親密的人只是我們的一個重點。如果繼續忽視長尾,我們將無法在新時代中發揮我們的“生產力”。

 

那么,在新時期,是不是我們就不用再關注藍色區域?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我們以x軸為基準,做一條與x軸的平行線Y1。以前的這條Y1平行線更靠近曲線的頂部。而現在,我們需要將這條Y1平行線下移,給長尾更多的關注的同時,也在增加我們對藍色區域“主力軍”的關注。

 

弱聯系并不弱

 

20世紀70年代,斯坦福大學社會學教授馬克?格蘭諾維特做了一項研究。

 

他從282名志愿中隨機選取100人做面對面訪問。他發現,通過正式渠道拿到工作的人不足一半,另外54人是通過個人關系找到工作的(考慮到中國文化的影響,這一比例在中國可能還會被放大)。

 

而這并不是最有意思的點。真正有意思的不是關系,而是靠什么關系。

 

格蘭諾維特發現:真正“有用”的關系不是親朋還有這種經常見面的“強聯系”,而是“弱聯系”。

 

數據顯示:這54人中僅有9人是靠經常能見到的這種“強聯系”,而剩下的45人用到的關系人都只能每年見不到幾次面,更令人震驚的是54人中有15人,一年也見不到幾次面。

 

這與我們的嘗試恰恰相反。也就是說,最終幫助我們解決工作的人,可能恰恰是那些我們平常不怎么交往的人,可能恰恰就是躺在你微信通訊錄里面從來不聯系的人。

 

仔細想想,這一現象并不難解釋:整天和你在一起的人也可能本身就不愿幫助你,尤其在重大問題上,他們會考慮道德風險。而這些人可能干的事情又和你差不多,眼界和格局自然和你也比較相近。如果你都不知道有這么一個工作,他們又有多大的可能性知道呢?

 

記得韓寒說過一句話,大意是什么圈子到最后都是花圈(是否出自于韓寒,無法考證)。實際上,按照格拉諾維特的研究,人脈的關鍵不在于你融入了哪個圈子,而在于你能接觸多少圈外的人。而比這些人更重要的是這些人帶給你的信息。

 

也就是說,弱聯系理論的關鍵不在于“人脈”,而在于信息的傳遞。

 

窮人的通話記錄

 

2012年Facebook對“我們是通過什么聯系(強/弱)得到新知識的”展開了網上調查。

 

這個調查統計的巧妙之處在于如果兩個用戶之間經常相互評論對方發的“狀態”,那就判斷你們是強聯系,否則就是弱聯系。最終的研究結果發現:弱聯系信息的影響力遠遠超過強聯系。

 

也就是說,我們認為自己的知識來自于強聯系,而現實情況是人們的大部分知識和信息往往來自于弱聯系。

 

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長尾理論”。

 

我們如果每把Y1平行線下移一毫米,我們關注的長尾信息要遠大于我們的頭部信息。也就是說,我們花費同樣的精力分別在長尾部分上和主要部分上,收益結果是長尾部分大于主要部分。在長尾理論中,強聯系就是主要部分,而弱聯系就是長尾部分。

 

因此,我們需要做的是拿出一部分精力去關注我們的弱聯系。而越是關注弱聯系就越是能給你帶來直接收益。

 

2010年《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論文。研究人員把2005年8月整個英國幾乎所有的電話通訊理論拿過來,構成一個可見的社交網絡。同時再比對英國的“窮富區地圖”,結果非常明顯,越是富裕的小區,其住戶交往的“多樣性”越是明顯。而且更有意思的是,越是富有就越是容易和社會不同階層的人交往。

 

我們可能在這里有一個疑問,富人哪兒來那么多精力和不同階層去打交道?事實上,通話時間顯示,富人的通話次數多,而單次通話時間很短;窮人恰恰相反:通話次數少,單次通話時間卻較長。

 

我們大概可以從這組數據中得出一個結論:富人更關注關注長尾理論中的長尾部分。他們善于調動身邊的一切資源,充分發揮弱聯系。

 

弱聯系帶來的啟

 

弱聯系和強聯系之間不是固定不變的。長時間沒有信息傳遞的強聯系也會逐漸變為弱聯系。同樣的,經常性地與弱聯系進行信息傳遞就會逐步變為強聯系。

 

例如:你在找工作前,如果看到非常心儀的崗位,可以通過弱聯系的信息傳遞方式(郵件)與經理進行信息傳遞。

 

而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在郵件里面該說什么。其實你只需要知道,你的這一做法只是將弱聯系(甚至都不是聯系)逐步強化為強聯系,所以從根本上講無所謂你的郵件內容。但你需要注意,一旦對方點開你的郵件,你的郵件中必須是你自己的真情實感。學習的、生活的匯報都可以。

 

從現在開始,堅持一年54封郵件的發送,你有理由相信奇跡總會出現。就像小米公司的廣告詞說的那樣:永遠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將發生。

 

實際上,弱聯系給我們最現實的意義就是珍惜在你生命中出現的每一個人。因為只要他出現在你的生命里,他就和你是弱聯系。如果是弱聯系,那就隨時可能因為長尾部分的屬性而改變你的人生。

 

我們經常受到一些群發的問候短信或微信消息,這其實就有關系維護的作用。但方法用錯了。正確的做法是真心實意地發送祝福短信。

 

你可能會說,我哪兒有那么多精力?那你想想看,你和英國窮人區的做法是不是一樣。和某幾個人單次聊天時間過長,而和大部分人又沒有任何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