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

汪丁丁,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汪教授對于北京霧霾有著自己的理解,以下是他的觀點評說。

 

今年北京的霧霾格外嚴重,似乎有一種長期化的趨勢。關于霧霾,基于國內發表的各種科學研究報告,我整理而得的理解框架是:這是一種典型的非線性現象,可用洛特卡鎖相矩形來表達――例如在二維直角坐標系之內,當各類污染的總量低于某一閾值時,任何一種污染的排放(汽車、麥秸、煤炭、空調、……)都不足以引發持續霧霾,不過,一旦污染總量超過這一閾值,任何一種污染的微弱增加就可引發持續霧霾。然后,出現持續霧霾之后,降低任何一種污染都很難導致霧霾的消失,除非污染總量低于另一閾值――這一閾值通常遠低于上述的那一閾值。這樣一種循環,表現為類似無線電原理里的“鎖相環”,最初由兩位生態數學家洛特卡和福爾特建立的動態模型,現在可由標準數學軟件例如Mathematica直接繪制洛特卡微分方程組的相平面圖形。

 

類似的非線性現象,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年中譯本《預知社會――群體行為的內在法則》有更多更詳盡的描述。我借用這類現象刻畫過一個社會在秩序與無序之間的循環治亂過程,見下圖:

 

這里的關鍵,請注意上述兩個閾值的差距,可使霧霾再度消失的閾值,很可能對應于工業化之前的社會經濟狀況從而社會幾乎不可能容忍工業污染低于這一閾值――意味著人均收入下降至每年1000美元以下。當然,還可能有另一種情形,就是全民覺醒,恰如一夜改變交通規則那樣地覺醒(否則就有“三分之一定律”)。覺醒之后的中國人,任何時候開車出行都會感覺羞愧難當(如同裸體在商場里購物),以致更愿意使用公交系統(前提是公交系統確實能減少污染至第二閾值之下)。事實上,赤裸裸的自私行為,遲早將被更文明的人類視為不可容忍和缺乏教養,以致永遠無法找到同伴――無異于自殺。

 

現在可以討論我們的主題了:

 

如果霧霾成為長期的,如北京這樣的都市將發生什么?或許我仍可想象經濟學家習慣于想象的某種長期均衡狀態。

 

首先,人口將從大都市向霧霾尚可忍受的中小城市或山區遷徙,前提是霧霾被醫學確認為肺癌和抑郁癥的長期主因――極不利于兒童健康成長,和心腦系統疾病的短期主因――極不利于中老年人養生。

 

互聯網技術普及和成本降低,有利于人口從密集到疏朗的遷徙過程。

 

其次,如果國內的生存環境持續惡化,勢必誘致中高收入群體(以及低收入但年輕的群體)移民海外――這一效應十分類似于持續戰爭誘致的移民潮。

 

誰也無法阻攔,因為在馬斯洛需求層級當中,基本的安全感,是最低需求,如果一個社會不能滿足這一最低需求,這一社會就不再是適合人類生活的。

 

與戰爭難民的年齡結構類似,在成本制約下,霧霾難民更多由兒童和年輕人組成,因為這些人以更高概率延續他們的家族(這是人性的生物本能)。

 

關于人口遷徙的各種學說當中,適用于霧霾移民的是“pushing-pulling”與“移民成本”的聯合作用模型。所謂“pushing”就是被本國的惡劣條件“推出去”的那些人。所謂“pulling”就是被他國的優厚條件“拉出去”的那些人。

 

如果移民成本足夠高,不難想象,最適合移民海外的是那些敏感地不喜歡本國生活條件并且具有高學歷從而很容易被他國“拉出去”的那些人。可是,這就是所謂“腦流失”呀。

 

我的同事胡大源,根據報道,估計北京地區的霧霾導致的經濟損失大約在700億(每年)的水平。我估計,大源的估計無法考慮如“腦流失”這樣的長期損失。類似地,我們也缺乏數據來預測長期霧霾導致的各類健康損失。

 

依照我的另一同事宋國青常用的拇指規則,家庭收入的六倍,大約是家庭財富。與此類似,我估計,每年700億元的收入損失,它的六倍,也就是大約5000億元,是長期的損失――中國轉型期社會的折現率很高,未來各年的經濟損失折現到當前時刻,六年之后損失的或可忽略不計。

 

上述估算仍遠未表現持續霧霾的長期影響,因為這些估算僅僅是經濟方面的,并未考慮政治的和社會的影響。

 

不論如何,我們姑且承認5000億元是霧霾導致的北京地區的經濟損失。于是我們可以詢問北京的政府,用這樣一筆錢(5000億)可能做哪些事情來降低霧霾?

 

我很悲觀,我不認為這筆錢可使北京的霧霾消失或減少至能忍受的水平。

 

根據科學院的一份報告,北京地區的霧霾成分主要(例如70%)來自汽車尾氣排放,可是京津冀地區的霧霾成分主要(例如50%以上)來自燃煤。

 

我們記得2015年9月的藍天,被稱為“閱兵藍”。在一個多月時間里,據報道,京津冀地區完全停產的(或許可疑)企業數目大約5000家。

 

這些企業養活了多少人口?或許有很多小企業,或許,平均而言,一家企業養活100名工人和他們的家庭(五口之家),那么,50萬工人家庭總共有大約250萬人口。

 

不考慮地方政府的財政損失,單純命令這些企業永遠停產,中國社會可能需要完全負擔250萬人口的生活費,假設每年每人4萬元,一共要支付的費用是1000億元。試問,北京市政府愿意每年損失700億元還是愿意每年支付1000億元?

 

其實,也可以干脆由北京市轉移支付每年700億元給這些企業,前提是永久停產。不過,動態而言,這一方法無效,因為它可能誘致更多的污染企業到北京的政府來“索賠”。更何況,這些完全停產的企業還有“乘數”效應呢。

 

能否誘致對抗霧霾的新技術?當然可以。問題是,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西方社會負責研發而中國負責制造。霧霾是中國現象,西方研發部門沒有積極性研發對抗霧霾的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