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如何認識目前的行業發展問題、如何認識企業生命周期過短、如何認識過往的生產模式及商業模式與大趨勢的沖突、如何正確認識現有的管理水平能力、如何平衡現有的人才機制和企業發展的沖突等等——這些問題的認識和解決,不完全取決于管理手段、工具,而更取決于文化基因及企業家和管理者的深度反思。在浙大EMBA實施的“商學+”計劃中,特別強調人文教育的重要地位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這是儒家經典《大學》的開篇,其蘊意,絕非字面解釋那樣簡單。“大學之道”即管理之道,而管理之道在于發現和闡明那個自明的德性前提,在于探索和建立能夠正向影響人們的合理途徑,在于追求和創造最廣大的共同利益。只有理解了終極目標和歸宿,才能認清當下的立足點和定位;也只有認清了立足點和定位,才能讓思維得以專注;而思維專注了,便可以排除外在干擾和誘惑;排除了干擾和誘惑,就有可能進行反思;通過反思,才會有收獲。任何事物都有本有末,每件事情都有終有始。理解了這種優先順序,也就差不多把握住了管理之道的真諦。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領導力與組織管理系教授、企業管理專業博士生導師張鋼認為,現行的EMBA項目教育體系,必須納入有關中國文化傳統的知識傳授。“培養引領中國發展的健康力量”,是浙大EMBA辦學的核心宗旨。張鋼教授表示,如果EMBA項目只向企業管理者傳授“術”,而忽視“道”,EMBA項目教育的宗旨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發生偏移,甚至南轅北轍。
認識“向內看”
浙大EMBA項目的教學體系,在“商科精要”模塊的基礎上,主要以“創新創業”與“金融資本”模塊為雙核驅動,以包括人文思維、科學思維、設計思維、管理思維等“四大思維”模塊構成整個教學框架體系。
張鋼教授主講的《管理哲學》,系人文思維模塊下的課程,也是浙大EMBA同學所上的第一堂課。為什么浙大EMBA項目將《管理哲學》置于第一課呢?
張鋼教授表示,這是因為EMBA項目和MBA項目的定位有很大不同。
“MBA項目的定位在于培養未來的管理人才,而EMBA項目的授課對象已經是企業高層管理者,甚至還有相當數量的企業家。企業家和高層管理者是一個特定群體,他們所思考的問題和遇到的挑戰,同那些多數尚處在中低層管理崗位和尚未進入職業化管理軌道的準管理者相比,有很大區別。”張鋼教授認為,很少有企業家會為了一張文憑來EMBA課堂學習,企業家需要的是,通過EMBA學習,一方面獲得真知,一方面也借此尋找對企業管理問題的解決方法。
“當然,我個人認為,如果我們能夠讓企業家和高層管理者們通過兩年的EMBA學習,真正認識到‘反思’的重要性,并學會如何進行‘反思’,那么,EMBA教育就是成功的。”張鋼教授強調,促使企業家和高層管理者“反思”,應該是EMBA教育的核心命題。
首先,為什么要讓企業家和高層管理者學會“反思”呢?
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涌現出了一大批成功的企業、企業家和管理者,同時也在不斷激發后繼的創業者,并持續推動企業管理的職業化進程。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或許可以發現,今天那些被稱為成功的企業家和管理者中,真正具備“企業家精神”的人,可能還不占多數。
“企業家精神”的本質是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在全球化背景下,要真正具備“企業家精神”,又一定離不開一種基于文化自覺、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的“國際視野”;只有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傳統之上,又能兼容并蓄,才能真正融會貫通出一種獨立而又獨特的“國際視野”,正所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有文化自信才有兼容并包”;而有了“國際視野”,才能激活“創新能力”“創業精神”,也才能自覺地承擔更廣大的“社會責任”。這恰是今天全球化背景下“企業家精神”的本質特征,也正是浙大管理學院人才培養的四個核心定位,即“國際視野”、“創新能力”、“創業精神”、“社會責任”。
浙大管理學院人才培養的這四個核心定位,落實到浙大EMBA項目上,就是要培養真正具備“企業家精神”的高級管理者,而這樣的人才培養定位,自然就要求EMBA同學必須學會“向內看”,不僅要認識自己,更要認識自己作為一種文化存在的根源性及融入未來社會發展的必然性,以此再來重新認識自己的事業、企業與合作伙伴,進而讓自己和自己的企業得以再定位、又出發。這難道不正是EMBA同學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一種廣義的持續“反思”嗎?這個“反思”過程不應該僅僅體現在《管理哲學》這一門課中,而應該貫穿于整個EMBA學習的全過程。這也恰是現階段我們的企業家和高層管理者急需要補上的一課。
《經理人》也認為,在目前經濟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企業家和管理者們需要學習,更需要通過“反思”和“對話”式學習,來解決這樣幾個問題:如何認識行業發展問題、如何認識企業生命周期過短、如何認識過往的生產模式及商業模式與大趨勢的沖突、如何正確認識現有的管理水平能力、如何平衡現有的人才機制和企業發展的沖突等等——這些問題的認識和解決,不完全取決于管理手段、工具,而更取決于文化基因及企業家和管理者的深度“反思”。
在浙大EMBA課堂上,張鋼教授提出了一個先決性的思考方式——“向內看”。
一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尤其是民營企業,首要的是創始人自己。根據多年的企業管理研究和教學,張鋼教授認為,一個企業的成敗,關鍵不是取決于員工、也不是取決于市場,而是取決于高層管理者。
張鋼教授表示,《管理哲學》正是幫助企業家和管理者學會怎么“向內看”而設置的課程。
學會“向內看”
浙大EMBA的《管理哲學》,并非狹義的學科意義上的《哲學》課,而是研究、探索管理科學中蘊含的人文思維。用張鋼教授的話說,就是學會理解“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比如,我們大多數企業家和管理者都非常熟悉德魯克、稻盛和夫的著作,其實,我們從他們的著作中獲得的是‘思想’,是對企業管理高屋建瓴的思維,而不是一些具體的財務知識或業務與商業模型的設計。”張鋼教授表示,德魯克、稻盛和夫的管理思想,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管理哲學。
張鋼教授表示,企業家和管理者學習德魯克、稻盛和夫的管理哲學,是為了借助他們的管理思想進行“反思”和“對話”,進而總結和發展出自己的管理哲學。
以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經營思想為例,“阿米巴”表面上看是“量化分權”,即由上到下,由大到小,分層逐步推進,以至于每一個很小的業務單元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經營的實體,從而激活每一個員工的內在“企業家精神”;而其背后卻有“京瓷哲學”的核心理念在一以貫之地支撐著這種經營模式,同時還有《京瓷會計手冊》等一系列規則化的保障措施。若看不到“阿米巴”經營模式背后的管理哲學理念及相應的規則體系支撐,只是想照搬“阿米巴”這個“量化分權”的做法,恐怕大多數情況下是行不通的。
“我們的企業在管理上很喜歡直接套用別人的模式,結果大多不成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沒有考慮自身的發展歷史和文化基礎與那些引進來的管理模式是否適應。”張鋼教授認為,就像實施“阿米巴”經營,這其實對企業的文化、組織和員工能力等都構成極大挑戰。員工是否真正意識到自己與企業是“精神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目標共同體、利益共同體”;業務部門實施獨立核算后,如何確保財務、人事、管理等信息的準確、公開、共享?組織被細分后,如何避免“各自為政”,等等。
既然如此,那么,成功的經營模式和管理方法是否就無法學習了呢?
“關鍵不在于能否學習,而在于我們的學習方式是否恰當!”張鋼教授表示,由于成功的模式絕大部分不可復制,因此,我們需要認真研究、探索別人成功背后的原理和原則,比如:在什么背景之下,那些成功企業的管理者會產生一個看上去極具創意的思想?這種思想產生的根基是什么?這種思想背后蘊含著怎樣的方法論意義上的原理和原則?這種原理和原則又是怎樣驅動企業變革和發展的?
“透過成功模式的現象,看到背后原理和原則的本質。這恰是一種對成功模式的‘迂回’式學習過程,借助這種‘迂回’式學習過程,才能訓練自己的思維能力,并以此潛移默化地影響自己對企業的思考,找出企業發展問題的癥結,并予以解決。嚴格來說,自己企業的問題只能自己解決,自己企業的管理模式只能自己創造。”張鋼教授鼓勵EMBA同學通過“迂回”式的學習過程來增強自己的管理思維。
在市場環境日益不確定、企業轉型進入深水區的背景下,浙大EMBA同學都帶著各種問題進入課堂,這也給EMBA項目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浙大EMBA項目去年正式實施了“商學+”計劃。其中,特別強調人文教育模塊的重要地位,以此來促發EMBA同學在學習過程中多思考“為什么”,學會深度“反思”和“對話”。
張鋼教授認為,浙大EMBA項目的“商學+”計劃中的“人文模塊”,旨在將人文精神和思維方式融入到傳統的商學課程中,以體現商學課程背后更深層次的人文內涵。浙大EMBA項目的“人文模塊”設計思路,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增加“人文”類的講座、論壇等相關活動安排,充分發揮浙大這樣一所綜合型大學的多學科優勢,讓EMBA同學有機會接觸到各種不同學科的精髓,學會從更寬廣的視野來理解管理;二是拓展現有商學課程內容的深度和廣度,讓人文精神和思維方式滲透到商學的知識、工具、方法的教學和研討之中,從而使EMBA同學在學習商學課程的同時就能將“道”與“術”真正融為一體。這后一方面的嘗試,也可以通過幾位老師合上一門傳統商學課程來實現。
這樣的教學改革,會讓EMBA同學跳出過去僵硬的單向度思維,學會用人文思維和學科思維的疊加思維,提升戰略定位、制度設計、組織管理乃至人職匹配等多維度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綜合素養。
《管理哲學》盡管是一門獨立的課程,但其所強調的“反思”式思維方式,卻可以貫穿于大部分課程之中。“《管理哲學》是一門讓大家養成用文化經典和學科經典來照‘鏡子’習慣的課程。”張鋼教授表示,我們的企業家、管理者和企業,必須找到自己的文化之“根”。
每個國家里那些能夠做到基業長青的卓越企業,都深深扎根于本國的文化傳統之中。張鋼教授認為,沒有文化之“根”的企業,不會有自信。那么,這個文化之“根”如何培育呢?
張鋼教授認為,中國的企業離不開中國這塊文化土壤,中國的企業當然要將企業的文化之“根”深植于中國文化傳統之中。他在《管理哲學》課上,會將錢穆先生所列的中國人必讀的九本文化經典,即《論語》、《大學》、《中庸》、《孟子》、《老子》、《莊子》、《壇經》、《近思錄》、《傳習錄》,推薦給EMBA同學,讓大家通過閱讀文化經典來體會企業的文化根源性。
在張鋼教授看來,文化經典既可以幫助企業自覺地反思、認同和傳承文化傳統,也可以提升企業家和管理者的領導力。像儒家經典《大學》所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既是對管理者自我管理的要求,也是對組織管理所應具有的內在文化價值觀的強調。
張鋼教授希望EMBA同學通過閱讀文化經典,結合企業管理實踐,反思自我,訓練思維。浙大EMBA有一個特色的學習組織,叫做“啟真社·國學課堂”,已開啟了每天閱讀中國文化經典的進程。
閱讀、研討中國文化經典,并借文化經典來反思自我和企業管理實踐,已成為浙大EMBA 項目近年來的一大特色。事實上,我們所期待的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式管理”所蘊含的“道”,一定深深扎根在中國文化傳統之中。如果能夠讓我們的企業家和管理者切實將中國文化傳統與全球化管理實踐有機結合起來,真正具備“國際視野、創新能力、創業精神、社會責任”所代表的現代“企業家精神”,那么,我們的EMBA項目便一定能實現“培養引領中國發展的健康力量”的辦學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