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在科技驅動、積木式創新、海外資產配置等模式盛行的今天,無論你來自創業圈、科技圈還是投資圈,硅谷發生的一切你都不得不關注。
5月20日,北大國發院EMBA高端論壇第二期在朗潤園致福軒舉行。主講嘉賓張璐女士,對話嘉賓北大國發院管理學呂曉慧老師,北大國發院2012級EMBA校友、樂搏資本創始合伙人喬順昌先生共同就“美國硅谷高科技創新發展趨勢與中國機遇”的話題展開對話。主講嘉賓張璐女士是硅谷Fusion Fund創始人,曾就讀于斯坦福大學,她是第一個當選福布斯30under30榮譽主題人物的華人,也是硅谷早期投資領域成長飛快并廣受認可的新銳投資人,擁有多項技術專利。
張璐:創新創業的生態系統——斯坦福與硅谷相輔相成
張璐女士在演講中表示,處在美國硅谷這樣一個全球創新的集中地及發源地,可以看到最新的技術發展和科技發展。而作為一個從中國去到美國的投資人和曾經的創業者,她非常希望將硅谷創新的信息在中美之間進行互動和交流,進而思考如何讓這些在硅谷發生的技術創新,與世界上最大的、最快速的、最具爆發力的中國市場形成最好的結合。
張璐女士介紹,硅谷整個生態系統的發展,歷經了幾十年的過程,才形成了今天的穩態。自己最早在學校做科研的時候,曾觀察如何讓學術創新結果和商業應用進行更好的結合。此后憑借自己在企業的工作經驗,深入參與到硅谷創業者的族群當中去,了解了硅谷的生態如何幫助創業者以一個很快的速度,獲得企業產品的成長和資本的退出。再后來,當自己參與中后期的投資,則進一步看到資本市場和科技的交界點。隨后,張璐女士介紹了有關硅谷的幾個數字:
第一個數字——在硅谷,整個創新行業占到硅谷整體經濟總量的近30%,而它的生態圈內初創公司的估值高達3000億美金。加州是美國最富裕的一個州,排名前三位的經濟分支,分別是農業、娛樂業和科技行業。科技行業之所以如此茁壯,而且撐起這么大份額的GDP,也是由于整個生態圈對于創新行業的扶持與支持。當然,所有行業的崛起,都需要一個健康的正向循環,包括資本的投入,整個正向反饋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資本的反饋。
第二個數字——硅谷的核心城市,也即斯坦福大學所在的城市,只有6萬人口。在很多朋友眼中,硅谷擁有一批很愛追逐夢想的創新者、追逐情懷的創業者,但實際上,人們在硅谷講的最多的一句話是“改變世界,同時變得富有”。改變世界非常重要,但是通過改變世界變得富有也非常重要。如果不能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沒有一個正向的反饋,沒有人可以為了夢想投入一切,而看不到回報,而這種回報也不會激發創業者以更好的角度去尋找技術產品和市場商業化的可能性。
硅谷以如此少量的人口,實現了創新行業的巨大發展,其背后最核心要素在于人才。每一個人聊起硅谷的時候,都會談起斯坦福大學。斯坦福對硅谷的崛起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是一個創新教育的集中地、人才的輸送機器。但同時也是由于硅谷的崛起,帶動了斯坦福整體學校力量的崛起。很多校友創辦的公司,更愿意招聘自己學校的校友,受到學校創新教育的激勵之后,創辦自己的公司。與此同時,這個學校的成功校友多了,學校的捐款也就多了,就有更多的資本進行優秀人才的引進。
在國內,“創新”與“創業”這兩個詞總是一起出現,似乎創新教育就是創業教育。但這點在硅谷是不同的,這也是斯坦福的與眾不同之處。斯坦福教育的核心是創新教育,不是創業教育。創新教育代表著你有了創新的理念,創新的思維,創新的做事方法,不代表你要去創業。即使在硅谷這么有創業氛圍的環境,其實很多斯坦福畢業生是選擇就業的。你有了一個創新思維,你在硅谷的高科技公司里面,也可以發揮很好的作用。而這些大公司也愿意招聘斯坦福的畢業生,正是因為覺得畢業生有創新思維,在一個大公司平臺上可以發揮他的思維方式和做事方式的優長。
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的完成,還需要整個生態環境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比如大家經常聽到孵化器,創新中心等。所謂創業教育,是對最初起步的注冊公司,產生價格搭建,公司形態的搭建。除此之外,硅谷的高科技大公司也擔負著這樣的角色,做了很多創業教育的投入。大公司出來的創業者擁有運營經驗,通過大公司的工作經驗,了解到產品的生命周期,會對創業的生態,產品的生態有更好、更深的理解。大公司里,創業者還學會了協同合作,看到了整個不同背景的團隊。還有一點經驗很重要,在大公司里,創業者還可以看到自己創業的終點,在進行創業的過程中,會有更多的支持和動力;在構建公司架構的時候,也會以更長遠的思維去構建。
如果按照大類進行創新的區分,可以分成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二者同樣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模式創新的本質是把一堆人的利益,放到另外一堆人手里,實際上并沒有創造更多新的價值。但技術創新,是從根本上提高了生產效率,創造了新的價值。所以互相配合的創新周期,就相當于發現一個新的創新技術,創造了一個新的技術平臺,走到一個界點,發現技術的成本不夠低,發展到了瓶頸,這個時候在這個平臺上的延續的創新,就是依托原有的技術,進行一個創新模式的迭代。模式的迭代是互相的替換,并不是消滅。但它走到一個界點的時候,新的技術的出現,就會把以前的模式替代掉。這就是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相輔相成,相互配合的關系。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現在花更多的時間看中國的創新在哪里,再加上中美交互的結合增強,也希望更多美國的技術創新,不僅在美國獲得巨大的市場效應,也希望快速走入中國市場,獲得更好的市場反饋。硅谷在過去的這些年里,往往都是經歷一個模式創新的小高潮,繼而走向墜落,如此循環。下一個創新確實是科技創新的大潮的到來,因為基于互聯網創新的平臺創新已經到了瓶頸期,接下來就是尋找新的信息載體,新的技術平臺,是在它的基礎上尋找更好的創新趨勢。
技術對我們生活形態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我們現在享受到了萬物互聯的巨大便利,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安全隱患。隨著行業技術的發展,各種行業之間的交叉發展是未來的趨勢,未來將形成“平臺+技術”的整合發展。
圓桌討論:尋找中國式創新的道路
在圓桌討論環節,張璐女士、2012級EMBA校友、樂搏資本創始合伙人喬順昌先生,以及北大國發院管理學呂曉慧老師就“中國創新的模式與道路”展開討論。
張璐女士從中美市場運作的差異,分析了VC行業標準如何選擇的問題以及對創業者的建議等。從VC圈來看,因為整個市場對于短期利益的追逐,會導致一些公司更愿意去做模式創新,而不是技術創新,因為技術創新需要一個發展的周期。但中國市場的特點在于,一旦找到一個對的方向,整個規則和體系的建立非常迅速,因此,她對于中國整體技術創新的發展保持樂觀的態度。
喬順昌校友則具體比較了中美大學生創業的差異,分析了目前中國創業的問題所在。認為美國大公司出來的人創業,普遍是技術驅動的,普遍比國內的大學生創業熟悉和愛好這個行業。這與中美的學院教育有關。如今,國內的創業熱潮中,創業公司的創始人普遍年齡都比較偏低,甚至往往要么是沒有行業經驗,要么是對他所在的行業的技術沒有話語權,因此,不知道如何合理分布資金,如何調動人力資源等等,這是中國創新需要解決的問題。
呂老師引用科幻小說家威廉的話——“未來已經到來,只是分布不均勻而已”,高度贊揚了張璐女士在演講中所分享的有關未來的科技與創新的趨勢的話題。認為在如今這個“萬物互聯”的時代,更重要的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和最聰明的頭腦去互聯。硅谷作為世界創新的中心,為我們的創新提供了很多豐富的經驗,但我們并不能僅僅停留在模仿硅谷和復制硅谷的階段,也不能被潮流所裹挾,而是“越鄉下,越農村,才能越創新”,應當努力尋找屬于中國自己的創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