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永遠能給大家帶來希望,這就是最好的領導者。

一、為什么所有人都可能成為領導者?

 

企業轉型也好,發展也好,其中一個核心要素是領導者。領導者是近幾年比較受關注的話題,其實是談領導力。領導力為什么非常重要,是因為它具有一些其它管理無法替代的功能。

 

第一,能夠堅定信心。在轉型中,如果你不堅定信心,那就沒有辦法面對巨大的調整。

 

第二,保證組織的高效運轉。我們常常說管理者或者領導,他具備的功能,不是說他賣了多少個產品,或者生產出多少個產品出來,更大程度上是說他是否可以組織很多人能夠在一起高效地工作。

 

第三,在危機中他給大家希望。有些人一直問我說“什么樣的領導是好領導”,我說永遠能給大家帶來希望,這就是最好的領導者。

 

那么領導者是天生的還是后天培養的呢?我們在小的時候看一個孩子會說,這個人長大了會當領導者,但是事實上,所有的人都可以成為領導者,因為領導者其實是一個不斷歷練的過程,如果沒有經歷過很多挑戰,哪怕他天賦異稟,可能領導者的能力也不會被釋放出來。但是當你愿意去堅守,愿意去堅持,愿意去默默地追求這個目標的時候,領導者的魅力和能力就會被釋放出來。

 

就像我自己常常說,我去走戈壁,然后才愛上玄奘。我以前比較喜歡孫悟空,在走戈壁的時候讓我懂一個道理:哪怕只有一個人,只要堅持你的目標,一直不放棄,你就可以推動人類的進步。領導者的核心定義就是你能影響別人去做你想做的事情,讓更多人追隨。如果是這樣的邏輯,就可以不斷地訓練自己,不斷地堅守,領導力也就被鍛造出來了。

 

二、新常態下企業戰略轉型如何突破?

 

2013年的5月底我到新希望六和,在進入公司的時候,其實就是一個標準的職業經理人,也就是說我必須承擔績效,這是一個明確的責任擔當,整個公司的績效也要落到我身上,由我和共同的班子一同去承擔。

 

當時很多企業正面臨行業的調整、市場的變化、行業產能的過剩、整個大的經濟環境的調整以及增長方式的改革的時候,新希望六和也不例外地都要面對,所以我們才遭遇到在它過去三十年發展的歷史當中,最困難的一年。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做的努力是非常多的,我們把這三年或者未來再做三年稱之為轉型之年。在這轉型之年里,如果要調整落后的產能,就必須知道這個產業的發展方向,所以我個人我個人根據整個產業做了一些判斷,要求新希望六和從一家飼料公司轉向食品供應商,其實這是一個戰略上的巨大轉型。

 

但是戰略轉型的實現必須靠組織,如果沒有組織的調整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又開始推動組織轉型。戰略轉型和組織轉型雙轉型調整下,我們重新探討在中國市場和國際市場中的地位,所以就有了全球化戰略。

 

在整個全球化的推進過程中,又要討論怎么去擁抱互聯網、怎么面對新技術、一個傳統企業怎樣具有互聯網屬性,所以我們就有了“新希望六和+”這樣一個擁抱互聯網屬性的戰略安排。這所有的一切,其實都會有兩個最重要的基礎,一個是文化,一個是人。

 

如果在文化上不能夠根植到每個人的內心,調整是無效的。如果員工沒有能力的提升,沒有對變革和轉型積極的擁抱,不能上下統一,轉型也一定不能成功。

 

所以從戰略轉型到組織轉型,到對產業價值的理解,到全球化,到擁抱新技術,到文化跟人的調整,我們做了多個維度的巨大的調整。比較幸運的是,我們不僅僅調整了,而且業績也保持了增長。到今天,可以很高興地看到,這家公司走在了良性發展的道路上。

 

三、職業經理人如何實現有效溝通?

 

作為一個職業經理人,企業對他的要求其實是很明確的,第一,他必須做出業績。我跟很多人講,不要太在意你是總裁或者總經理,唯一要在意的就是要用業績說話。第二個其實蠻重要的,他能夠跟董事會或者老板達成共識。所以我當時跟劉永好董事長之間,在重大問題上都會明確地溝通,然后無論做任何的調整,都會很清晰地告訴他,溝通完之后,他也會很明確地堅定地支持。

 

四、企業推行“家文化”可能面臨哪些問題?

 

很多人知道我的觀點,我不是特別強調“家文化”,因為中國文化的特殊性,我們總是希望領導像父母,同事像兄弟姐妹,但是這樣的觀點和追求,會帶來一個問題,就是不談績效、不談原則、不談規則,所以我是一直堅持公司不應該是個家。

 

但是很多企業比較強調家文化,這就要看“家文化”是在什么背景下來談。如果說是在一個共同的治理結構、意識規則和遵守公司制度安排前提下,談“家文化”我是比較贊賞的,因為這是在表明管理者對員工的關心。

 

但是如果說我們在談到“家文化”,是不顧規則,只談親疏遠近,只談感情,那我是反對的。所以如果按照治理和規則談管理,然后再來談對員工的呵護和關愛,這就是一個比較好的企業。

 

五、民營企業如何實現代際傳承?

 

在中國,大部分的民營企業都成立于20世紀80年代,所以近年來它們可能都會遇到第一代領導人往后退,第二代要上來的節點。另外一個原因是消費人群變了,所以也更需要第二代上來。

 

代際的傳承,在全球其實都是很受關注的話題,就像當時喬布斯離開的時候我們非常關心蘋果,然后比爾·蓋茨離開微軟的時候我們非常關心微軟,其實都是一樣的。

 

我想這里的核心問題有三點:

 

第一,組織的可傳承性

 

在講企業傳承或者組織傳承的時候,我們知道,核心應該是靠組織而不是靠個體。但是,我們會發現,一個好的企業組織之所以具有可持續性,領導人一定是最重要的那個因素。如果組織的可傳承性被很好地設計,不論是一代、二代,還是三代其實都可以順利地傳承下來。因此,在組織的可傳承性當中,治理結構和制度安排尤為重要。

 

第二,信任

 

為什么很多企業家傳會傳位給自己的孩子?我本人也蠻支持這個選擇,原因就是信任程度不需要再去建立。中國文化有一個挑戰最大的地方,也是我自己做組織管理研究覺得難的地方,就是陌生人的信任關系很難建立。

 

不建立信任就沒有辦法去做傳承,因為傳承必須在信任下前提下實施,才能夠充分授權繼任者去做創新。我一直強調說,傳承的本質是繼承發揚,如果說只是“傳”,沒有創新和發揚,就傳不下來。所以企業家、家族之間的傳承的好處,就是信任不需要額外再做。而如果需要職業經理人來傳承,那就必須要有信任的安排。

 

第三,傳承當中遇到的挑戰,就是外部環境的變化

 

以前的傳承會容易做一點,是因為外部環境相對穩定。比如說做家電,可能可以一直做。但是今天就必須做消費類電子,公司的業務也不再只是家電。然后消費類電子可能也不夠,必須做智能的數字化產品。技術的發展其實是對企業的能力、文化、戰略都有要求,這時我們就會發現傳承很難,因為外部的條件增加了難度。

 

所以,做好代際傳承,首先還是要學習,要知道外部的變化,要對環境判斷進行重構。其次,公司要去做有效的制度安排、組織安排。有了組織的安排,再把制度體系完善,包括信息化等一系列系統建設。我們在判斷一代企業家和他的子女的傳承成功率比較高,還是職業經理人的成功率更高時,問題的核心在于考察組織的可持續性、企業信任的文化和對管理者對外部環境的理解和適應能力。

 

六、職業經理人如何與老板建立信任?

 

職業經理人建立信任的方法很簡單,第一,拿業績說話。明確地把業績做出來,就可以提高企業對你的信任程度。在中國來講,比如說美的就是職業經理人來接班,業績做得非常好,信任建立得也很自然。

 

第二,跟老板進行完整的信息溝通。一定要讓老板了解到所有信息,信息溝通會讓彼此建立很好的信任。

 

第三,更重要的是跟老板建立一種有效的工作模式。

 

另外,我其實在很多場合都講過,一定要相信你的上司。這件事情很重要,我將其稱之為“確信的能力”。你的上司跟你是要在一起工作的,你一定要支持他的工作,要相信他的能力、他的判斷,認同他成功一定是有道理的,這些都要很明確。

 

原標題:陳春花:管理能力的提升唯有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