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新零售好像很容易讓大家走偏,一提新零售就是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如果這些東西就是新零售,那么大家太容易走火入魔了。
搞不下去的新零售
自從馬云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我們先后有三個編輯說要對這個話題“負責”,我還挺感動,這緊跟新時代的責任心,還是挺強的嘛。
創業者們,不要在新零售里走火入魔了,你需要的是大零售思維!
可惜啊,跟了一段時間之后,我問,怎么沒有新零售的作品出來啊?
他們的回答大同小異,感覺新零售沒啥新東西啊,除了亞馬遜go這種技術算是新零售,其他國內外都沒有什么做的好的案例啊,再不然就是阿里每次投資一個傳統零售,媒體就會冠以新零售戰略進一步落實,但是,作為深度報道媒體,這幾個小編總是感覺這也沒啥可寫的啊,就算去采訪被收購的企業,人家也是說,“新零售如何發揮作用,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聽完他們的描述,我有一種隱隱約約的感覺,新零售好像很容易讓大家走偏,一提新零售就是大數據啊,人工智能啊這些技術概念,或者是線上線下結合這種O2O的老調性,沒啥新的。
如果這些東西就是新零售,那么大家太容易走火入魔了。
不僅僅是我有這種感覺,據媒體報道,首都經貿大學教授陳立平也認為,目前業內存在一種悖論,那就是實體零售的下滑是因為企業沒有擁抱互聯網的原因,而在他看來,實際上新零售只是一個技術手段層面的創新。
有些實體零售,一說轉型就做電商,一說要做新零售,趕緊就去買設備,布局跟蹤器,布局各種大屏幕,美其名曰展示生動化,或者做一個O2O系統,甚至一個本地蛋糕連鎖要做一個APP做一個蛋糕平臺,用戶給狗洗個澡,都要讓用戶下載APP,這些全都是在新零售里走火入魔的表現。
但是,大家為什么都會把自己的思考出發點都不約而同的放在新技術上呢?大概是因為目前零售做的好的,阿里、京東、蘇寧等等,都是電商公司,都有技術團隊,都是靠大數據來支撐的。
實際上,電商的發展其實先經歷了工具紅利、平臺紅利、大數據紅利,未來當然是會走向人工智能,這是一條技術進化路徑,但并非零售業的根本,就好像,李闖王滅了明朝,不代表他能夠創立下一個王朝。所以,電商雖然讓實體很痛苦,但實體的真正救贖卻未必在電商,也未必在新零售。
最近,蘋果CEO庫克訪華,在回答記者的問題時說:“在科技界,人們總有一種傾向,會更熱衷于談論下一個甚至下下一個顛覆性技術,而容易忽略眼下正在發生的事情。但在極少的情況下,人們所談論的那些技術真能如他們所預想的那樣,對行業產生深遠的影響。”
創業者們,不要在新零售里走火入魔了,你需要的是大零售思維!
一個科技界的領袖級人物,對于技術都沒有那么迷信般的推崇,但,我們大多數做零售的企業,卻對技術有著某種不可名狀的恐懼般的迷信。
技術心魔與當年的電商崇拜,何其相似?
如今的技術崇拜(大數據人工智能)堪稱技術心魔,跟2010年對電商的崇拜,還有2013年對移動互聯網的崇拜和恐懼,是一樣的。
這個問題,當年京東也面臨過,記得徐雷在2016年夏給媒體分享時,說過一個原則,當初他接管移動業務,幾個部門總是吵架,技術部門想做一個超級牛X的APP(因為那兩年移動互聯網太火了,出現了很多APP,大家都爭相作出一個高端大氣的APP),在功能上不斷加大開發力度;但運營部門說轉化率不高不是我的錯,是功能做的不好;技術部說,分明是你們選品不好,別賴我。
后來,徐雷接管之后,提了一個原則:運營跟著用戶走,技術跟著運營走,這個原則一出來,各種數據增長就很漂亮,部門吵架少多了。
移動端是很重要,但移動端怎么做,不是聽技術的,而是聽運營的。
如今,大家又對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趨之若鶩,我發現,大家都太健忘了,才幾年?馬云一說新零售,一個個又慌神了。
大數據人工智能好是好,但我們要辯證的去看,在談論技術之前,我們必須明白一個根本道理,技術是工具,技術是為思想服務的。
技術意義,一個是擁有,一個是運用。對于很多企業來說,技術是拿來用的,能滿足你的運用,就是好技術。
而從未來技術開發的難度來看,絕大多數的零售公司,恐怕都要把技術交給外包來做,你自己的那點數據,是成不了什么氣候的,大數據紅了這么久,為啥對你的幫助始終很有限?只是錦上添花的作用,還做不到雪中送炭。
就是因為私有數據,價值有限。
所以,技術恐慌是毫無必要的,就跟APP一樣,你如何看待APP,就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好了:需要的會非常需要,不需要的,只是一個輔助。
敲下黑板,鄭重的說一句:樹立正確的技術觀念,才不會被忽悠。
現在所謂的個性化推薦,千人千面等等一些小功能,的確有一定的效果,但非要說這是人工智能……哎,反正也沒人反對,你要說是,那就是唄,但是,離真正的人工智能,恐怕差距太遠,那只是機器學習。
技術公司和零售公司將各司其職,阿里的大數據能力絕對不是萬達、蘇寧能做的,對后者來說,擁有應用能力、整合技術能力最重要。
比如,以往憑借店長經驗,會知道天氣好壞會對銷量產生影響,尤其是便利店,速食品類,受天氣影響很明顯,如果是智能的訂貨系統,就可以直接告訴相關人員的訂貨量,而不必再根據經驗判斷。
此類功能,不需要每個公司都去開發,有專門的智能系統開發者做好成熟的產品,供企業使用就是了。
不過,一定要區別發展零售技術與企業的互聯網化,后者是讓企業與世界更方便的連接,還是非常需要的。
新零售的悖論:沃爾瑪與銀泰會怎么樣?
理論太枯燥,我們說說案例。
如果技術是未來泛零售的未來,我覺得有些悖論解釋不通,比如:
馬云說,新零售是線上線下與物流的結合,是要用新技術做支撐的,但是,沃爾瑪的技術和物流不可謂不牛X吧?是全球最牛的了,衛星輪船車輛,要啥有啥,但是為什么沃爾瑪全球大部分地區都處在收縮階段呢?
你可能會說,他們是實體零售技術,偏重于供應鏈和門店管理,不是互聯網技術。
但是,如果零售要通過阿里京東亞馬遜這么復雜的技術才能做好,恐怕失業群體就太龐大了。何況,憑借沃爾瑪的財力、人力、資源和見識,難道開發不出互聯網零售的技術?何況,沃爾瑪已經收購了好幾個電商公司,既然能開發,還能收購,為什么就做不好呢?
還有阿里已經掌控銀泰多年,銀泰的技術化改造,恐怕算是所有實體零售里面技術化最厲害的了,但是,銀泰算是馬云口中新零售的成功代表嗎?
你可能會問:看你這架勢,是要否定技術派新零售嘍?
這事要想說明白,需要掰開了揉碎了一點點講,線上線下集合也好,電商也好,都已經不是趨勢了,而是現實了,電商不是死了,而是成為中國商業的空氣和水了,無處不在,只要有流量,就會想方設法做電商,無非是采取的方法問題。線上線下結合也是一樣,無處不在,都在做,也是具體行業具體方法的問題。
但這個方法,偏偏不是新零售,而是大零售,這是面對泛零售行業整體的困境、轉型的機遇提出的解決方案,他會包含四個層面:打破界限的業態融合、情境(場景)爭奪、分解業務體系、無處不在的滲透。簡言之,融合、情境、分解、滲透,八字方針。當然,這一切都建立在高效供應鏈和企業互聯網化的基礎上。
什么是大零售思維?
大零售的反面是純零售,無關線上與線下,無關技術,只要是純粹賣貨的,都是純零售,真正危險的是純零售,不是電商,在大零售思維下,電商一樣生機一片欣欣向榮;在純零售的狀態下,就算是新零售,就算是技術很牛,照樣衰落。
這就是開頭提到的問題,為什么這兩年沃爾瑪中國會出現困境。沃爾瑪技術再牛,方向錯了,自然事倍功半。據悉,最近沃爾瑪發憤圖強,通過各種形式進入電商領域,又在硅谷研發新技術,以迎接零售革命,我們還是那句話,如果不是在大零售思維下做技術創新,依然難以擺脫困境。
大數據洞悉消費需求、人工智能高科技、VR購物等等名詞,看起來高大上,但是,我們在賣東西這件事上,投入的技術和精力有點過多了,多少平臺多少店鋪多少商品多少人都在賣,但是,我們的技術需要更多的投入到如何把東西生產的更好上面。
在賣商品這件事上投入的越多,只會增加售賣的成本,讓商品的價值更偏離,相反,讓商品生產的更好的技術,反而會降低售賣的成本,好的商品自帶流量(一切‘好’,都是相對的),才能做到真正的品質,才是真正的消費升級。
可惜的是,我們整個社會的主流,媒體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如何賣東西這個環節,大量的技術人員、大量的資本、大量的營銷創意、大量的媒介資源、大量的聰明頭腦,都在想方設法賣東西,我們天天喊著要學習的也都是賣東西賣的好的人,而在生產更好的商品方面,我們投入太少,商業英雄越來越多,品牌英雄越來越少。
如果我們再換個角度去思考,馬云為什么提出新零售?你會發現,馬云總是新概念的受益者,當初提出要做菜鳥,兩年了,連個網站都沒有呢,但是,從政府那里拿的地已經數不清了。新零售概念也是為阿里的收購鋪平道路,以免電商與實體在對立的語境下,難以展開工作。但新零售在運營層面,并無實際意義。
大零售思維,就是希望大家能夠超越技術崇拜,回歸商業的本質, 能夠避免當年電商混戰的悲劇,認清當下,不要在追求趨勢的時候,走火入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