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2010年4月,英國石油公司(BP)在墨西哥灣的鉆井平臺爆炸,導致11人死亡,并引發美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石油泄漏事故。

當時擔任CEO的唐熙華(Tony Hayward)過度重視此事對自己職位的影響。別人看來,他心心念念都是這次事故會如何影響BP管理層,特別是影響他自己。爆炸事故約一周后,媒體報道,唐熙華在倫敦辦公室對公司高管說:“我們做了什么,招來這種倒霉事情?”雖然有公關指導,一個月后他又對記者說:“希望能回到以前的生活。”

 

唐熙華于當年7月被迫辭職。他有過數不清的機會,可以認清墨西哥灣人員傷亡、公眾震驚的大局。BP部署了幾千名工程師控制泄露,唐熙華卻不能在公眾面前表現出一點眼界。他表現得仿佛這次事故是他個人遭遇的不幸。他反復強調細枝末節,比如嘗試將責任推卸給爆炸鉆機的供應商Transocean。他的縮放按鈕似乎就固定在最近距離那一檔。

 

領導者看待世界的“鏡頭”,對于他們的戰略決策能力可能提升,也可能造成損害,特別是在遭遇危機的時候。鏡頭拉近,密切注意特定細節,也許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鏡頭拉遠,縱觀全局,也許會錯失某些細微之處。

 

拉近

 

拉近放大,可以讓細節成為關注焦點。盡管缺乏相關背景信息,但每個機會都變得引人注目。

 

近距離管理者尋求的是立等可取的好處,常做出即興決定。他們往往偏好一對一的交談,而非團體會議。他們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希望解決細節問題。面對問題時,他們尋找快速解決方案,而不是退后一步思考潛在原因、替代方案或長期解決方案。他們傾向于去找自己認識的人,而非從外部尋找專家。一些組織限制信息流,獎勵快速完成的項目,把員工限制在自己的職位上,更助長了以上傾向。

 

近距離視角通常出現在人員關系密切的環境中,人才是這種環境里最重要的資產。例如,某知名專業服務公司高管薩姆,在公司漸進式增長的10年里擔任CEO。他是個溫和的領導者,可以跟外部相關團體探討戰略,但在采取近距離視角時最為得心應手。他喜歡召集一群人來辦公室,輕松愉快地討論,而不是在公開會議上討論問題。他樂于回應員工個人提出的要求,可以偶爾幫忙。換言之,他喜歡例外,而非政策。這樣做的結果是,組織內充斥著與員工個人的私下交易,比如沒有記錄的預算分配和休假等。

 

在沒有多少外部威脅的繁榮時期,這種個人化的方式是可以接受的。然而薩姆任期將滿時,公司面臨的競爭環境日益激烈,監管壓力增加,事事破例行不通了。將政策上的例外集合起來,依然看不清背后的決策邏輯。基層員工對規則和公平性表示擔心和質疑。公司里傳播著徇私偏袒的流言。公司運營的基礎是人情往來的庇護制,用個人好惡代替了有原則的決策。公司士氣和效率降低,聲譽受損,更加難以吸引人才。

 

近距離管理的一個陷阱是,政策和體系都以內部政治為基礎。關系緊密的人傾向于討論私人生活,一個人自我表露,其他人也都會這么做,組織行動變成了建立在特殊關系基礎上的互相幫助。這些人往往抗拒改變,因為改變會打破這種社會平衡。他們個人化的方式有時很有價值,因為人們回應自己認識的人,速度比回應抽象的要求更快。但“幫忙”作為企業決策的基礎而言太過薄弱,而且員工無法相互取代,因為關系由特定的人“掌握”。還有一個問題是,這樣會讓“自我”凌駕于制度。

 

沒有廣闊的視角和長期的理念,嚴重依賴個人直覺和人際關系,這種狀態潛伏著危機。過度個人化的方式也可能讓管理者迅速注意到微不足道、真假不明的細節。某技術公司CEO是出了名的擅長制定戰略,卻依然在“近距離”狀態下做出某些決定。他對某家著名雜志描寫他的文字感到不滿,所以公司停止在那家雜志刊登廣告。這件事讓員工警惕,覺得向他呈現不好的信息時一定要小心。

 

拉近鏡頭,會導致管理者無法看清全局,忽略重要的問題。在這種狀態下做出的決定只取決于你自己和你認識的人,而非更廣大的目標。近距離視角還會導致領地保護。如果管理者發言時開始透露出保護自己地盤的跡象,就是掉進了這個陷阱。

 

“個人化”和“自省”不一樣,甚至截然相反。自省是一個學習過程,需要一個人以旁觀者視角結合具體情境審視自己的行為。“近距離”會增強對自我的執迷,而自我認知源于“拉遠鏡頭”。

 

 

拉遠

 

拉遠鏡頭,對于顧全大局的決策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從遠處看,你可以在采取行動前看清全局。在這種狀態下,你會結合具體情境和內應力原理看待事物,把具體事件視為某種通用模式的實例,而非特殊的、個人化的偶然。

 

土耳其擔保銀行(Garanti Bank)前CEO阿金·昂戈(Akin Ongor),帶領公司從平淡無奇的土耳其本地銀行發展成為享譽全球的巨頭,他的方法就是設置相應的流程用于提拔人才,淘汰業績糟糕的員工。他的裁員公告激起工會抗議,甚至讓他本人受到死亡威脅,但他并沒有把這些當作針對自己的人身攻擊,更沒有耽于意氣之爭。他訴諸媒體,將討論上升到銀行采取這種行為所遵循的原則。他利用“拉遠鏡頭”,幫助員工、公眾和政府官員看到,經濟轉型時期的裁員是一種保護措施,可以保全重要的銀行機構,以便未來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抗議平息,他得以繼續在銀行引領變革。

 

“遠距離”視角適合高層領導者,但其中也有陷阱。一方面,關鍵的利益相關者希望立即看到結果,確定細節無誤,然后再支持長期的大局思考。因此,開闊的視野須同小規模的成功并舉,表明方案現實可行。另一方面,喜歡遠觀的領導者可能會因為眼光放得太高,看不見初露端倪的威脅和新興的機會(這也是“近距離”領導者面臨的危險之一),難以發現能夠更好地解釋新出現的新理論。他們從宏觀上查看所有可能的路線,這樣可能會忽視其中某一條前景光明的道路上某個適合行動的契機。遠距離讓既定的高速發展路線看上去好得太過分了,領導者可能無法轉向岔路避開擁堵。

 

領導者把注意力放在宏大的理論上,就會輕易忽視異常狀況,認為偶然的異常無關緊要,不值一提。他們忘了,大的方向取決于一系列事件的發酵。

 

喜歡遠距離視角的領導者可能會顯得冷漠。舉個例子,奧巴馬通過振奮人心的演講和拉票贏得了總統大選,然后就面臨著嚴峻的國家危機。他高屋建瓴,忙于解決金融危機等系統性的大問題,采用顧問建議的政策,阻止更進一步的崩潰。但批評家表示,他沒能讓美國的普通百姓感受到他在解決他們的問題。支持他的人說,他的行動符合凱恩斯理論,長遠來看會顯示出價值。而凱恩斯自己說過,長遠來看我們都會死。

 

還有一個問題是,一直停留在遠距離視角,畫面看上去是靜止的,幾乎看不到路線,就好像所有經濟發展路線都要通過美聯儲和各大銀行。拉近視角從社區和家庭角度看問題,原本可以幫助奧巴馬傳達出一個信息:他在設法為更多的人提供直接幫助,比如在地方銀行增加小企業貸款。遺憾的是,奧巴馬雖然有諸多功績,支持率卻暴跌,民主黨在2010年中期選舉中大敗。

 

 

視角固化

 

距離調整不當,會導致失敗。我們已經看到,拉近或拉遠過了頭,又無法轉換視角,就會出現問題。

 

只注重一個方向,會導致社會學家凡勃倫(Thorstein Veblen)提出的“訓練有素的無能”(trained incapacity)。盡管有天生的潛力,但如果只發揮自己全部才能的一部分,就會導致其他部分退化。

 

近距離和遠距離視角很難平衡,這個事實可以解釋男性和女性領導者之間的一項差異。英士國際商學院教授埃米尼亞·伊巴拉(Herminia Ibarra)發現,女性在“21世紀”領導力表現的各個方面得分都很高,如建立關系和團隊合作,只有設定愿景的得分不高。關系與近距離視角有關,愿景則涉及遠距離視角。這也許源自有害的刻板印象:男性應當負責大格局的決策,女性則應該去做關愛照料性質的事。關愛照料的本質決定了這類工作需要近距離視角,注意細節,同一時間只注意一個孩子或一位高管。對于那些身家性命全靠把握掌權者性格喜好的人來說,近距離視角同樣是必要的。傳統的勞動分工使得男性傾向于遠距離視角,女性則傾向于近距離,雙方都很少有機會換用另一個視角。

 

調整視角

 

好的領導者善于調整視角。面對問題時,他們會在應對當下情況的同時尋求結構性的解決方案。他們可以拉近視角看到問題,又可以拉開距離,尋找相似的情況,探尋問題根源,并思考避免問題一再發生的原則或政策。

 

縮放功能不只是比喻,還可以幫助人們發展心智能力,具體方式有處理地圖、對比圖像、從不同出發點探索問題,以及制定能夠反映多視角學習的行動計劃等。

 

“縮放”的比喻,讓我們可以客觀地討論視角差異,并鼓勵人們轉換視角:“讓我們拉近距離看看這個問題”“讓我們拉遠距離,全面考慮一下”。以縮放為基礎的檢查清單,可以幫助人們停止過度的個人化,提醒他們從相關原則的層面看問題,也避免過度泛化,鼓勵他們看具體情況。每個人都可以在工作中運用縮放原則,只要提出合適的問題,如某個行動是否符合總體目標,繼續推進某個構想是否有充足的信息等。

 

“縮放”理論說明,不必用兩極分化的視角看待世界——特異性與結構性,情境式與戰略式,情緒與情景。重點不是二選一,而是要學習在兩者間調整位置。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政治才能在于,他既能“感同身受”,又能將事件放在歷史和國際語境下考慮,在短短一次談話或演講的時間里迅速調整視角。這種動態的能力是杰出戰略性思考的精髓。

 

縮放可以幫助領導者在事件發展成危機之前及時處理,在遵守公司長期可持續發展原則的同時抓住新的機會。領導者應當為縮放留出空間。